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哮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哮喘
小兒哮喘,又稱小兒吼病,是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。中醫將「哮」與「喘」視為兩種不同症狀,如《羅氏會約醫鏡》所載:「喘者,氣急聲高,張口抬肩,搖身擷肚,惟呼出一息為快,此肺經邪氣實也。……哮者,其症似喘,但不如喘出氣之多,而有呀、呷之音。呷者口開,呀者口閉,俱有聲音,甚至隔壁亦聞,以痰結喉間,與氣相擊,故出入有聲,此為痰火郁於內,風寒束於外。」
病因病機
哮喘的發作與肺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。《保嬰撮要》指出:「多因脾肺氣虛,腠理不密,外邪所乘。」肺主氣,司呼吸,若肺氣宣降失常,則氣逆成喘;脾為生痰之源,脾虛則痰濕內生,上犯於肺;肺氣根於腎,若病久及腎,腎不納氣,則可出現虛喘或上實下虛之象。外感風寒、暑濕或情志刺激等,均可誘發哮喘。
臨床表現
哮喘發作時多見呼吸急促、喉間痰鳴、胸悶氣逆,嚴重者可見張口抬肩、面青唇紫等症狀。發作時間長短不一,夜間或氣候驟變時易加重。
辨證論治
發作期
以宣肺平喘、化痰降逆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- 定喘湯:適用於痰熱壅肺之實喘,具清熱化痰、止咳平喘之效。
- 五虎湯(麻黃、杏仁、石膏、甘草、桑白皮、細辛、生薑):適用於風寒外束、肺熱內郁之證。
- 滌痰湯加減:若痰濁壅盛,可配合此方以豁痰開竅。
緩解期
緩解期以調理脾腎、扶正固本為主,常用方劑如下:
- 異功散加黃芪、紫菀:適用於脾肺氣虛者,以健脾益肺。
- 六味地黃湯加胡桃、補骨脂:適用於腎虛不納氣者,以補腎固本。
針灸療法
針灸取穴以寬胸理氣、宣肺平喘為主,常用穴位包括:
- 羶中:為氣之會穴,可寬胸降逆。
- 璇璣:調理胸中氣機。
- 三間:手陽明經穴,助宣肺氣。
若哮喘持續發作,需進一步辨證,綜合運用內服、針灸、推拿等療法。中醫治療重視整體調理,通過辨證施治,以恢復臟腑功能,達到標本兼治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