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心腹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心腹痛
病證名,泛指小兒上腹胃脘部疼痛之證,屬中醫「心腹痛」範疇。此證多因臟腑虛弱,寒邪內侵,導致正邪相爭、氣機逆亂,邪氣與臟氣相搏,衝擊於上則為心痛,攻於下則為腹痛,若上下交攻,則心腹俱痛。
病因病機
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脾常不足,易為寒邪所襲。寒性凝滯,客於腸胃則氣血運行不暢,不通則痛。若寒邪上逆犯胃,則胃脘疼痛;下迫腸腑,則腹痛陣作。此外,飲食不節、蟲積阻滯、氣滯血瘀等因素,亦可誘發或加重病情。
臨床表現
- 寒證:脘腹猝然冷痛,得溫則減,遇寒加劇,伴畏寒肢冷、面色蒼白、唇色淡、口不渴,舌淡苔白,脈沉遲或緊。
- 氣滯證:痛處走竄不定,脹滿拒按,噯氣或矢氣後稍舒,情緒波動時加重,舌苔薄白,脈弦。
- 蟲積證:腹痛時作時止,痛時輾轉不安,或見吐涎、便蟲,面部白斑,睡中齘齒。
治法與方藥
- 寒凝心腹:治宜溫中散寒、通絡止痛,方選當歸四逆湯(當歸、桂枝、芍藥、細辛、甘草、通草、大棗)加減。若寒甚者,可加吳茱萸、生薑。
- 氣滯不通:治宜疏肝理氣,方用柴胡疏肝散(柴胡、香附、陳皮、芍藥、川芎、甘草)或金鈴子散(金鈴子、延胡索)。
- 蟲積擾動:先以烏梅丸(烏梅、細辛、乾薑、黃連、附子、當歸、黃柏、桂枝、人參、花椒)安蛔止痛,繼用驅蟲劑。
針灸療法
取穴以調和氣血、通經止痛為主,常用足三里(健脾和胃)、公孫(衝脈之交,理氣寬中)、太衝(疏肝解鬱)、中脘(腑會,和中降逆)等穴,寒證加灸神闕、關元。
相關鑑別
- 單純腹痛:病位偏下,詳見「小兒腹痛」條。
- 心腹俱痛:需辨寒熱虛實,結合整體脈證治之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