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焠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焠刺,乃中醫針刺技法之一,屬《靈樞·官針》所載「九刺」法門。其名取自「火入水」之象,古稱「焠」,意指先將針具燒灼至熾熱,再速刺入腧穴以療疾。此法與「燔針」、「火針」技法相通,皆以熱力透經為要,惟操作細微處略有差異。
源流與經典依據
《黃帝內經》明載焠刺主治痹證,如《靈樞·官針》云:「焠刺者,刺燔針則取痹也。」此處「燔針」即指燒紅之針具,強調透過火熱之性驅散經脈中風寒濕邪。後世醫家進一步闡發,認為焠刺之效不僅在溫通,更藉火氣激發陽氣,破除陰凝之滯,尤適「寒痹」久深、氣血膠結之證。
操作要旨
傳統焠刺需選用粗針(如鎢鋼製針),以酒精燈或油火燒至白亮,速刺速出,深淺依病灶所在。其關鍵在「火候」與「速捷」:火不足則溫效不達,遲疑則灼傷皮肉。古法有「紅、準、快」三訣——針體紅透、取穴精準、進針迅捷。刺後或以艾灸壯其效,或敷藥膏護其創。
主治範疇
- 經筋痹痛:凡風寒濕邪客於肌肉關節,致冷痛拘急者,如肩凝、膝痹、腰尻冷痛,焠刺可直達病所,散寒解結。
- 癰疽陰證:癰瘡塌陷、色黯不紅者,屬陰寒凝滯,火針點刺可溫陽排膿。
- 瘰癧痰核:皮下結塊久不消者,焠刺破其堅殼,助氣血流通。
- 頑固麻木:氣血不能濡養肢末所致之頑麻,火針輕刺可喚醒經氣。
與火針、溫針之異同
- 火針:廣義包含焠刺,但現代多指密集淺刺法,如治疣痣;焠刺則偏重深刺治痹。
- 溫針:針留穴中時加艾團燃燒,熱力溫和持續;焠刺熱力集中於瞬間,峻瀉力強。
理論機轉
《針灸大成》謂:「火針者,宜破癥瘕,開氣機。」焠刺藉火熱之性,具三重之功:
- 溫通:火性炎上,能速開毛竅,透入經隧,化除寒濕。
- 激發:火為陽極,可振奮衛陽,推動氣血輸布。
- 破結:高熱令局部氣血驟聚而後散,破除瘀滯。
今之臨床,焠刺仍多用於骨傷、風濕諸科,然須辨明寒熱虛實,非一切痹證皆宜。其技法雖源自上古,然火候掌控、刺穴配伍,皆需深究經旨,方得奧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