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心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心痛
小兒心痛,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。此證主要指小兒上腹胃脘部之疼痛,然其與成人所言之「心痛」(如胸痹)不同,而是以胃脘不適為主要表現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小兒臟腑嬌嫩,脾胃薄弱,飲食不節、寒暖失調皆可誘發此證。其病機主要可分為兩類:
- 冷痛:多因風寒侵襲、飲食生冷,或稟賦陽虛,寒凝氣滯,胃失和降而致。患兒多見吮乳時口氣寒冷、嘔吐清涎、面色蒼白、腹痛喜溫喜按等症。
- 熱痛:常因乳食積滯、鬱久化熱,或外感暑熱,胃腑受熱所傷。臨床表現為吮乳時口氣熱、煩躁不安、嘔吐酸臭、腹痛拒按、大便乾結等。
辨證論治
冷痛
治療宜溫中散寒、理氣止痛。
- 可選用《幼科發揮》所載溫胃利氣之方劑,如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,以健脾溫中。
- 若兼有氣滯者,可酌加木香、砂仁等行氣之品。
- 外治法可針灸並用,取內關(手厥陰心包經,和胃止痛)、中脘(胃之募穴,溫中化滯)等穴,或灸膻中(寬胸理氣)。
熱痛
治療宜清熱理氣、和中止痛。
- 常用金鈴子散(金鈴子、延胡索)以疏肝泄熱、活血止痛,適用於胃熱兼氣滯疼痛者。
- 若兼見乳食積滯,可選保和丸(山楂、神麴、萊菔子等)消食導滯,並酌加黃連、梔子以清熱。
- 針刺可選足三里(足陽明胃經,調和脾胃)、公孫(足太陰脾經,健脾和胃)等穴。
古籍記載
除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外,清代《幼幼集成》亦記載:「小兒心痛,多因脾胃寒則痛,熱則脹。」指出寒熱辨證之重要。醫者需細察患兒症狀,審其脈象,辨其寒熱虛實,方能施治適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