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虛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虛熱

小兒虛熱屬中醫「小兒諸熱」範疇,最早見於《幼科全書》,指因小兒體質虛弱而導致的發熱證候。此症與外感實熱不同,其病機多與臟腑氣血不足、陰陽失調相關,臨床表現錯綜複雜,需從整體辨治。


病因病機

  1. 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
    小兒「脾常不足」,若脾胃運化失職,水穀精微難以化生為氣血,致陰陽失衡。氣虛則衛外不固,陰虛則內熱從生,故見虛熱纏綿。
  2. 陰虛陽亢,虛火上炎
    久病耗傷陰液,或稟賦不足,腎陰虧虛,水不制火,虛熱內擾,症見顴赤唇紅、手足心熱等「上熱下虛」之象。
  3. 陰陽俱損,氣血兩傷
    見於急重症後期,如高熱久灼、吐瀉過度或大汗亡陽,導致元氣耗竭,陰陽俱虛,甚至出現「陽浮於外」的假熱真寒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典型虛熱證候

  • 面部徵象:面色時而泛紅,時而㿠白無華,兩顴潮紅如妝,唇色鮮紅而乾燥。
  • 手足異常:手心足心燙熱,或指端厥冷(陰陽不相順接)。
  • 脾胃症狀:納呆厭食,喜蜷臥或睡時露睛,大便或乾結如栗,或溏瀉完穀不化。
  • 二便與神志:小便短黃而澀,或清長頻數;易驚惕不安,或精神萎靡。

危重虛熱變證

  • 陽氣欲脫者:畏寒自汗、面色㿠白、煩躁氣短,甚則神疲懶言。
  • 陰陽離決者:身雖發熱而四肢逆冷,溲清便溏,脈微欲絕。

治法與方藥

1. 輕證調治

  • 益氣育陰,調和脾胃
    選用七味白朮散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藿香、木香、葛根)健脾益氣,佐以青蒿鱉甲湯(青蒿、鱉甲、生地、知母、丹皮)清透虛熱。若陰虛明顯,可加麥冬、石斛滋養胃陰。
  • 虛火浮越者
    酌加肉桂引火歸元,或配合黃連阿膠湯交通心腎。

2. 重證救逆

  • 回陽固脫,斂陰生脈
    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急溫少陰,合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益氣攝陰。若真陰耗竭,可加龍骨、牡蠣潛鎮浮陽。

中醫辨證要點

虛熱之證需與「外感發熱」、「食積熱」鑑別:

  • 外感熱:多伴惡寒、鼻塞流涕,脈浮數,病程短。
  • 虛熱:熱勢不揚,病程遷延,多伴氣陰兩傷之象。
    臨床尤須注意「假熱真寒」之危候,以免誤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