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痃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痃氣
病證源流: 小兒痃氣首載於北宋《太平聖惠方》,屬中醫"積聚"範疇。《諸病源候論》稱其為"痃癖",明代《幼科發揮》進一步區分:"痃者,懸也,懸於腹內;癖者,匿也,潛匿肋間"。此症好發於三至七歲幼兒,乃小兒特有之氣血結聚病證。
病因病機:
- 乳食不節:過食生冷瓜果,損傷脾陽,《幼幼集成》云:"冷食停蓄中焦,陽氣不通,血為之凝"
-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導致肝氣橫逆,朱丹溪謂:"氣行則血行,氣鬱則血結"
- 脾胃虛弱: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指出:"脾胃虛弱,津液不布,氣血澀滯"
典型症狀:
- 有形之結:臍周或脅下現條索狀物,觸之如弦,硬痛拒按
- 發作特徵:疼痛時作時止,晝輕夜重,遇寒加劇
- 伴隨症候:面色青黃、食慾不振、嘔吐酸腐、大便或溏或結
診斷要點:
- 望診:唇周青黯,山根色青,指甲暗滯
- 觸診:章門、期門穴附近可觸及條索,推之可移
- 脈診:常見弦緊脈或沉澀脈
治法方藥:
- 理氣消瘀法: 主方:莪朮散(《證治準繩》: 莪朮、三稜、青皮、茴香)合失笑散 加減:痛甚加延胡索、川楝子;脹滿加厚朴、大腹皮
- 溫化消積法: 主方:桂枝茯苓丸合平胃散 加減:寒甚加吳茱萸、高良姜;痰阻加半夏、白芥子
- 健脾消導法: 主方:健脾丸(《醫方集解》: 人參、白朮、山楂、麥芽)合金鈴子散
針灸治法:
- 取穴:中脘、天樞、氣海、足三里(均用瀉法)
- 刺法:梅花針叩刺脅肋疼痛區域
- 灸法:隔薑灸神闕穴,適用於寒證
外治療法:
- 藥熨法:用吳茱萸、小茴香等分炒熱布包熨敷痛處
- 敷貼法:阿魏膏(阿魏、麝香、血竭)貼於痞塊部位
- 推拿法:運八卦、推三關、揉中脘等小兒推拿手法
病機轉歸: 《幼科鐵鏡》指出:"痃氣久不治,或成疳積,或發驚風"。初期多屬實證,久病可轉虛實夾雜,甚則影響發育。及時調治者,多在一至二月內消散;遷延失治,可能轉為"疳積"或"癥瘕"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