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陽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陽厥

小兒陽厥,又稱小兒熱厥,是中醫兒科常見的證候之一,屬於厥證範疇,其病機主要與邪熱熾盛、陰陽失衡有關。《內經》有云:「陽氣者,煩勞則張,精絕,辟積於夏,使人煎厥」,指出過度耗散陽氣或熱邪內擾,可導致厥逆之證。

病機分析

陽厥多因外感溫熱之邪,或內傷飲食積熱,致使熱盛陽亢,陽氣鬱閉於內,不得外達肢末。熱鬱化火,耗傷陰液,使得經絡氣血運行受阻,陰陽之氣不相順接,遂見四肢厥冷而軀幹灼熱,形成「熱深厥亦深」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外感熱盛型:常見於外感熱病初期或極期,患兒高熱不退,面赤氣粗,煩躁不安,但四肢末端反見厥冷,甚則冷至肘膝,伴見口渴喜冷飲、舌紅苔黃而乾、脈數有力。
  2. 內傷積熱型:多因乳食積滯,鬱而化熱,症見胸腹灼熱、手足逆冷、口臭便秘、尿赤短少、舌苔厚膩黃燥,脈象滑數或沉伏。

辨證關鍵

陽厥之辨證重點在於「真熱假寒」,其本質為實熱內蘊,陽氣被遏,故雖見四肢厥冷,但胸腹必灼熱、脈象沉實有力,且常有口渴飲冷、煩躁譫語等陽明腑實或氣分熱盛之象。此與陰厥(寒厥)之手足厥冷、面色蒼白、脈微欲絕有本質區別。

治療原則

陽厥治宜清熱瀉火、透解鬱陽,以「熱者寒之」為大法,視證型選方:

  • 外感熱盛者:可用白虎湯清氣分熾熱,或黃連解毒湯瀉三焦火毒;若兼腑實便秘,宜大承氣湯通腑泄熱。
  • 內傷積熱者:選用涼膈散清上瀉下,或保和丸加黃連、梔子以消積導滯、清熱除煩。

古籍參考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小兒「熱極生風」與陽厥相關,強調「熱盛則厥」的轉化機制;《傷寒論》中亦有「厥者,手足逆冷者是也」的論述,並指出「熱厥」當清下並施,不可誤作寒症溫補。

陽厥一證,貴在明辨標本,若誤治或失治,恐熱邪內陷,引動肝風,轉為驚厥抽搐,故需及早察識,針對病源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