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腋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腋氣,乃中醫病證名,又稱「狐臭」、「胡臭」。此症首見於宋代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,其載:「小兒腋氣者,血氣不榮,腋下有孔,一如毛孔而稍大,臭穢之氣,從其中出。」指出其病機與血氣不榮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 此症主要分為先天與後天兩類: 一、先天因素:多因父母遺傳,或胎中受穢濁之氣,致氣血失和,濕熱內蘊,穢濁之氣外泄。 二、後天因素:或因乳母濕熱體質,通過哺乳傳於嬰兒;或小兒飲食不節,過食肥甘厚味,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生,鬱久化濁,循經外發。

臨床表現 患兒腋下可見毛孔粗大,汗液黏膩,散發特殊臭穢之氣。其穢濁之氣亦可發於乳暈、臍部、外陰、肛周等處。多伴耳道分泌物黏稠如油(油耳),此為濕熱上蒸之兆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蘊結型:腋氣濃烈,汗液色黃,伴口苦黏膩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2. 穢濁內鬱型:臭氣刺鼻,汗液黏濁,耳垢油膩,舌暗苔垢膩,脈沉弦。

治療原則 當以清熱利濕、芳香化濁為主。內治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,以清泄肝膽濕熱;或選藿香正氣散化裁,以芳香化濁。外治方麵,古人常用密陀僧散、寒水石粉等研末外撲,或以白芷、丁香等芳香藥材煎湯外洗。

古籍補充 《外科正宗》亦載有「體氣」一證,謂:「此因父母有所傳染,原非正病。」強調遺傳因素之重要性。《醫宗金鑒》則提出「狐臭」乃「濕熱之邪,鬱於腠理」所致,治法當「內清濕熱,外斂毛竅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