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醫
名詞源流
小兒醫乃中華醫學史上對兒科專門醫者之古稱,其淵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。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明確記載:「扁鵲名聞天下,……來入咸陽,聞秦人愛小兒,即為小兒醫。」此為現存文獻最早關於兒科專科醫師之記載,足見戰國時期已有醫者專研小兒疾患。
歷代醫籍中,「小兒醫」一詞常見於醫史記載,至宋代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問世後,「小兒科」之名漸盛,然「小兒醫」作為傳統稱謂仍沿用於民間。
學術特點
小兒醫之學術體系建立於中醫基礎理論之上,復因小兒生理病理之特殊性而形成獨特診療規律:
生理基礎
- 純陽之體:小兒生機蓬勃,發育迅速,陽氣相對偏盛
- 稚陰稚陽: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陰陽皆未成熟
- 三不足二有餘:脾常不足、肺常不足、腎常虛;心肝常有余
診法特異
- 望診為先:尤重面色、指紋、舌象等觀察
- 聞聲辨哭:通過啼哭聲判斷病位病性
- 問診間接:多需詢問照護者以獲取病情
治療大法
- 用藥輕靈:劑量宜輕,藥性平和,中病即止
- 外治為輔:善用推拿、敷貼、藥浴等外治法
- 調護並重:強調乳食調節與起居護理
理論發展
隋唐以降,小兒醫學理論日趨成熟,《諸病源候論》首立小兒病專論,至宋代錢乙著《小兒藥證直訣》,系統提出五臟辨證體系,確立小兒生理「五臟六腑,成而未全,全而未壯」之學說,並創制瀉白散、導赤散等傳世名方。
明清時期,小兒醫理論更臻完善,《幼科發揮》、《幼幼集成》等專著相繼問世,對驚風、疳積、麻疹等小兒特有疾病之辨治漸成體系,並發展出獨特之指紋診法。
學術貢獻
歷代小兒醫於中醫學之貢獻主要體現於:
- 專病專方:針對天花、麻疹等時行疾病發展出系統防治方法
- 預防思想:首創種痘術預防天花,開免疫學之先河
- 養護理論:建立完整之小兒餵養與調護規範
- 證治創新:發展出適於小兒之簡便驗廉療法
現代意義
當代中醫兒科雖以現代學科分類體系命名,然其學術內核仍承繼傳統小兒醫之理論精華。傳統小兒醫之整體觀念、辨證思維及個體化治療模式,對現代兒童保健與疾病防治體系仍具重要參考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