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遺毒爛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遺毒爛斑

病名釋義
小兒遺毒爛斑,乃中醫古籍所載之嬰幼兒先天性梅毒,其名首見於明代陳實功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此疾源於父母染患梅毒(楊梅瘡毒),毒邪潛伏胎元,遺傳於子,致嬰兒出生後即現皮膚潰爛斑瘡,屬「遺毒」範疇,又稱「胎傳楊梅瘡」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乃父母先患梅毒,毒邪深伏血絡,或餘毒未清而受孕,邪毒隨精血下注胎胞,蘊結胎兒肌膚腠理。胎兒臟腑嬌弱,氣血未充,無力托毒外透,故出生後毒發為患。臨證強調「毒自胎傳」之特徵,與後天感染梅毒之病理有別。

證候表現

  1. 初起紅點:嬰兒出生後,軀幹、四肢先現紅色疹點,色黯或紫紅,觸之礙手。
  2. 漸成爛斑:疹點迅速擴大,轉為潰爛斑塊,瘡面濕潤糜爛,滲黃水或血水,邊緣不整。
  3. 好發部位:口角、谷道(肛周)、眼眶、鼻面等黏膜與皮膚交界處尤甚,嚴重者皮肉潰脫,骨節病變。
  4. 全身症狀:患兒啼哭不安,拒乳難哺,或伴發熱、形瘦面黃,甚則毒攻五臟,危及性命。古籍云:「不乳者百中難活一、二」,預後極險。

鑑別要點
需與「胎火丹毒」(新生兒毒性紅斑)、「赤遊丹」(新生兒蜂窩組織炎)等嬰兒皮膚病相區分。遺毒爛斑之特徵在於:

  • 父母有梅毒病史或症狀。
  • 瘡形深潰,毒勢猛烈,伴先天羸弱之象。
  • 病變多發於黏膜皮膚交界處,瘡面汙穢難斂。

中醫論治
古法以「解胎毒、清血熱」為綱,內外合治:

  1. 內治方藥
    • 解毒為主:選用黃連解毒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,以黃連、黃芩、金銀花、蒲公英等清熱敗毒。
    • 涼血托毒:若毒熾血熱,配犀角地黃湯(現用水牛角代)涼血化斑;正虛者佐黃芪、當歸扶正托毒。
    • 古籍載方:《醫宗金鑑》建議用「胡粉散」外敷,配合內服「六味地黃丸」滋腎解毒。
  2. 外治療法
    • 潰爛處以甘草湯或黃柏煎汁外洗,再以青黛散、三黃膏調塗,收濕解毒。
    • 黏膜潰瘍可吹敷「冰硼散」或「珠黃散」以生肌斂瘡。

古籍參照
除《外科正宗》外,《瘍醫大全》亦載:「小兒遺毒,由父母蓄毒,遺於胞胎……初生如痘,破似爛柿。」《幼科準繩》指出:「遺毒屬先天,治當急瀉胎毒,遲則內犯經絡。」均強調此症之凶險與治療迫切性。

附:遺毒與楊梅瘡關係
「遺毒」一詞廣義泛指胎傳性疾病,然於梅毒範疇中,專指小兒先天性梅毒;「楊梅瘡」為梅毒通稱,含先天與後天之分。小兒遺毒爛斑即屬「胎傳楊梅瘡」之重證,病機更深,證候更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