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遺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遺尿(又名「尿床」)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,指三歲以上幼童於睡眠中不自覺排尿之症。此症既關乎先天腎氣盛衰,亦受後天臟腑功能失調所影響,中醫古籍與臨床辨治對此有系統論述。
病因病機
《諸病源候論》直言:「膀胱有冷,不能約於水」,點明下焦虛寒為核心病機。具體可分三類:
- 下元虛寒:小兒先天腎氣未充,或久病傷腎,致膀胱氣化失司,無力約束水道,夜間陰盛陽微時症狀加劇。
- 脾肺氣虛:肺主通調水道,脾主運化水濕。若病後體弱,中氣不足,則「上虛不能制下」,水液直趨膀胱而遺瀝。
- 不良習慣:如長期仰臥使膀胱開闔失度,此類非臟腑病變,但延續可加重氣機紊亂。
另有肝經鬱熱證型,因情志失調、鬱熱下迫膀胱所致,此類患兒小便多黃濁,兼見煩躁易怒,當以清肝瀉火為治。
辨證論治
中醫強調「同病異治」,針對不同證型選方遣藥:
- 下元虛寒:症見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長,舌淡苔白。治宜溫補腎陽、固澀止遺,方用縮泉丸(烏藥、益智仁、山藥)加桑螵蛸、補骨脂;重者投金匱腎氣丸補火助陽。
- 脾肺氣虛:多見面色蒼白、食少便溏,易感冒。治當補中益氣、升陽固攝,以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、煅牡蠣,佐少量桂枝助氣化。
- 肝經鬱熱:選龍膽瀉肝湯加減,清利濕熱兼疏肝解鬱。
外治與針灸
- 針灸:主穴取關元(補法溫下焦)、三陰交(調肝脾腎)、膀胱俞;配百會升提陽氣。耳針選膀胱、腦點、皮質下調節神經功能。
- 敷貼療法:以丁香、肉桂研末調薑汁敷臍(神闕穴),藉藥性溫通助陽。
與生理性尿床之別
三歲以下小兒因髓腦未充、排尿習慣未固,或白日嬉鬧過度致偶發尿床,屬正常生理現象,非病態。若五歲以上每週尿床逾兩次,且持續三月以上,方可診為遺尿症。歷代醫家如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強調:「小兒遺溺,有寒熱虛實之異」,足見辨證之細。
(相關名詞參見「尿來」條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