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陰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陰瘡

定義與概述

小兒陰瘡為中醫病證名,泛指小兒陰囊部位生瘡,表現為局部紅腫、疼痛滲液,病程纏綿難愈。此症多歸屬中醫「瘡瘍」「濕瘡」範疇,其病位主要涉及足厥陰肝經所過之處,與肝脾濕熱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濕熱下注

小兒肺脾常不足,若調護失宜,過食肥甘厚味,致使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;或外感濕熱之邪,蘊結肝經,循經下注陰器,敗血腐肉而成瘡。

外邪侵襲

因坐臥濕地、尿垢刺激或腠理不密,風濕熱邪乘虛外襲,鬱於肌膚;或蟲蟻叮咬後感染毒邪,均可導致局部氣血壅滯,化熱釀膿而發為瘡癤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陰囊皮膚焮紅腫脹,或見丘疹、水皰,破潰後滲黃黏液;嚴重者瘡面糜爛,邊緣不齊,周圍皮膚浸淫濕爛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伴煩躁啼哭、口苦黏膩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膩等濕熱見證。

中醫辨證論治

內治法

清熱利濕、解毒斂瘡為基本治則,常用方劑包括:

  • 二妙散加減(蒼朮、黃柏為基礎):酌加龍膽草、車前子、澤瀉以增強利濕之效;熱毒熾盛加金銀花、連翹;癢甚加白鮮皮、地膚子。
  • 龍膽瀉肝湯:適用於肝經濕熱壅盛,證見陰囊灼痛、滲液腥臭者。

外治法

中醫重視內外合治,外治常用以下方法:

  1. 薰洗法
    • 以川椒、荊芥、槐枝、柳枝、蛇床子煎湯外洗,取其祛風除濕、殺蟲止癢之效。
    • 苦參湯(苦參、黃柏、蒲公英)煎液溻漬,清熱解毒。
  2. 摻藥法
    • 瘡面滲液多者,以朴硝末或青黛散外摻,收濕拔毒。
    • 膿腐未淨可用九一丹提膿祛腐;後期瘡口不斂者,以生肌玉紅膏外敷。

預後調護

嬰幼兒肌膚嬌嫩,用藥當以溫和為要,外治法比重亦可隨證調整。傳統中醫認為,此症遷延易致局部氣血虧虛,故後期需注意健脾化濕以固本,防其復發。

古文獻記載

《瘍醫大全》提及:「陰器屬肝,濕熱下注則生瘡」;《幼科發揮》亦載:「小兒陰瘡,多因脾濕肝熱,流注於下」,均指出肝脾功能失調為此病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