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陰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陰厥

小兒陰厥,又稱「小兒寒厥」,屬中醫「厥證」範疇,指小兒因陽氣虛衰或陰寒內盛,導致氣機逆亂、四肢厥冷的一種病證。其特點為手足冰冷,甚則冷至肘膝,多伴隨面色蒼白、精神萎靡、脈沉細等虛寒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陽氣不足: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若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調養失當(如過食生冷、久病耗傷),易致脾腎陽虛,陽氣不能溫煦四末。
  2. 陰寒內盛:外感寒邪直中三陰,或內寒凝滯,阻遏陽氣佈達,氣血運行不暢,四肢失於溫養。
  3. 氣機逆亂:陽虛陰盛,陰陽之氣不相順接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發為厥逆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證:手足厥冷,畏寒蜷臥,甚則冷過肘膝。
  • 兼證:面色晄白或青灰,口唇淡紫,精神倦怠,小便清長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滑,脈沉遲或微細。
  • 重症:若陰寒極盛,可現「臟厥」(如《傷寒論》所述),症見膚冷、躁無暫安時,預後較差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脾腎陽虛厥:病程較長,多見於先天不足或久瀉患兒,伴腹瀉清穀、下肢浮腫。
  2. 寒邪直中厥:驟然發病,多因外感寒邪,症見惡寒無汗、頭痛身痛,屬於「寒厥」急證。

治法方藥

小兒陰厥以「溫陽散寒、回陽救逆」為總則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四逆湯(《傷寒論》):主治少陰寒厥,附子、乾薑、甘草溫補脾腎,破陰回陽。
  • 當歸四逆湯:適用於血虛寒凝,手足厥寒而脈細欲絕者,可加吳茱萸、生薑溫經通脈。
  • 理中湯:若兼脾胃虛寒,嘔瀉不止,可先調理中焦,培土助陽。

與其他厥證鑑別

  • 陽厥(熱厥):雖手足逆冷,但胸腹灼熱、煩渴引飲,屬熱邪內閉,陽氣鬱遏所致,與陰厥之虛寒有別。
  • 驚厥:多因熱極生風或驚恐引發,伴抽搐神昏,非純寒證。

小兒陰厥反映機體陽氣衰微,需及時辨治,以免陽氣暴脫。歷代醫家強調「陽回則生,陽脫則危」,用藥當遵循「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」之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