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癭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癭氣

病證名,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八十九。其特徵為頸部出現瀰漫性腫塊,邊緣模糊,表皮色澤如常,觸之柔軟。此症多因氣機鬱結,或居住環境水土失調所致,與現代醫學所述之「地方性甲狀腺腫大」相類似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本病主要與肝鬱氣滯、脾虛濕蘊相關。情志不暢致肝氣鬱結,氣滯則津液輸布失常,凝而為痰;或久居水土偏異之地,飲食中缺乏碘質,影響氣血運行,痰氣互結於頸部,遂成癭氣。小兒臟腑嬌嫩,脾胃運化未充,更易因外感邪氣或飲食失調而致病。

辨證論治

  1. 痰氣鬱結證

    • 主症:頸部腫塊柔軟,隨情緒波動而增減,伴胸悶噯氣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理氣,化痰散結。
    • 方藥四海舒鬱湯(青木香、陳皮、昆布、海蛤粉等)加減。若氣鬱化熱,可佐黃芩、栀子清肝火。
  2. 脾虛濕阻證

    • 主症:腫塊日久不消,面色萎黃,肢體困重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滲濕,軟堅消癭。
    • 方藥海藻玉壺湯(海藻、貝母、陳皮、半夏等)配合四君子湯益氣健脾。

針灸療法
天突(任脈,通利氣機)、人迎(足陽明胃經,疏通局部氣血)、足三里(健運脾胃)、合谷(手陽明大腸經,行氣散結)。手法以平補平瀉為主,調和陰陽氣血。

本病的調護需結合地域特點,注重飲食調攝,並保持情志舒暢。歷代醫家如《外科正宗》亦強調,治癭需分虛實,實者重在理氣化痰,虛者當兼顧培補脾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