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瘀熱發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瘀熱發黃

小兒瘀熱發黃,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七十四。其病因多由小兒脾胃氣虛,瘀熱鬱結於胃,或濕熱互結,蘊蒸於肌肉所致,臨床以皮膚、目睛黃染為主要特徵,其色如橘,甚則伴隨身痛、發熱等症。

病因病機
本病之成因,可緣於外感或內傷。外感方面,或由傷寒邪氣鬱而化熱,或風溫之邪內傳,與脾胃之濕相搏;內傷方面,則因小兒臟腑嬌嫩,脾胃運化失職,水穀不化,濕濁內停,久則鬱而化熱。濕熱瘀滯,熏蒸於肌表,則見身黃;上熏於目,則目睛黃染。《聖濟總錄》云:「皆脾胃氣虛,邪熱與谷氣相搏所為也。」

證候特點
患兒臨床多見目睛發黃,全身皮膚呈鮮明橘黃色,或伴有肌肉疼痛、煩躁不安、口乾欲飲、小便短赤、大便不暢等濕熱內蘊之象。若熱邪偏盛,可兼見高熱、口渴;濕邪偏重,則見身重倦怠、脘痞納呆。舌質多紅,苔黃膩,脈象滑數或弦數。

治法方藥
本病治療當以清熱利濕、涼血解毒為主,兼顧調和脾胃。可選用《證治準繩》地黃湯加減為基礎方:

  • 茵陳:清熱利濕退黃,為治黃疸要藥
  • 生地黃:涼血養陰,清熱解毒
  • 川芎、赤芍、當歸:活血化瘀,通絡止痛
  • 天花粉:清熱生津,解毒消腫
  • 茯苓、澤瀉:利水滲濕,導邪下行
  • 甘草:調和諸藥,和中緩急

若熱毒熾盛,可加黃連、梔子以增清熱解毒之效;濕邪偏重,可加蒼朮、厚朴以化濕運脾;兼有食滯者,酌加山楂、神麴以消導化積。

辨證要點
臨床需與陰黃相鑑別:陰黃多由寒濕內蘊,其色晦暗如煙熏,伴有畏寒、便溏等虛寒之象,治法當以溫陽化濕為主。而瘀熱發黃屬陽黃範疇,其色鮮明,病程較短,濕熱徵象明顯,故宜清利為先。

此外,小兒瘀熱發黃亦與西醫學之新生兒黃疸、肝炎等疾患部分相關,然中醫治療仍當以辨證為本,針對瘀熱互結之病機,施以相應方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