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針療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針療法,又稱皮膚針療法,是針灸學中專為小兒設計的一種特殊針刺技術。其特點在於刺激輕淺、操作柔和,避免傳統毫針可能產生的痛感與畏懼,故特別適合兒童體質與心理特點。

此療法源自中醫「皮部理論」,認為人體十二皮部與經絡臟腑相通。透過輕叩皮膚表層(主要運用梅花針、叢針等淺刺工具),可激發衛氣運行,調節經絡氣血。相較於成人針法,小兒針強調「輕、快、準」手法:進針深度不超過皮下1分,行針時間短促,多取頭面、背部等皮薄肉嫩處,尤重督脈與膀胱經區域。

在臨床辨證上,小兒針常結合「望絡」與「觸診」,透過觀察皮膚色澤變化與觸摸皮下結節,判斷病變經絡。例如治療小兒疳積,多以叩刺脾俞、胃俞配合四縫穴;夜啼症則常選心俞、神門等區域輕刺激。古典醫籍《小兒按摩經》提及「淺刺以通陽」,即呼應此療法借體表刺激調動陽氣的理念。

現代中醫理論進一步闡明,小兒「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」的生理特質,使其對淺層刺激反應敏銳。皮膚針透過機械刺激啟動神經-體液調節機制,既能避免過度耗傷正氣,又可促進經氣循行。於治療外感、食積、驚風等小兒常見疾患時,往往能收「輕靈取效」之功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與「順應稚陰稚陽」的核心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