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指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指紋,又稱虎口紋虎口三關脈紋,為中醫兒科獨特診法之一,首見於唐代王超《水鏡圖訣》。此法專用於三歲以下幼童,因年幼脈象未定,診脈不易,故以觀察食指橈側(拇指側)淺表靜脈之形色變化,作為辨病機、測預後之依據。

三關分部

小兒指紋依食指節段分為三關,自指尖向掌根依次為:

  1. 風關(第一節):表病邪初犯,屬輕淺。
  2. 氣關(第二節):示邪氣漸深,病勢加重。
  3. 命關(第三節):若指紋透達此處,提示邪盛病危,多見於重證或癥積頑疾。

指紋形色辨證

正常指紋應紅黃隱隱,僅現於風關以內。其異常變化如下:

  • 色澤辨病性
    • 紫赤:主熱證,熱邪熾盛則紋色深紫。
    • 淡紅:多屬氣血虛弱,或陽氣不足。
    • 青色:主風證或痛證,常見於驚風、腹痛。
    • 青紫夾黑:提示絡脈瘀阻,多見於氣滯血瘀或危重症候。
  • 浮沉分表裡
    • 紋浮顯者,病位在表;紋沉隱者,邪已入裡。
  • 淡滯定虛實
    • 紋色淡而不澤,多屬虛證;紋色深滯推之不暢,則為實邪內阻。

臨床意義

此法雖可輔助判斷病情輕重(三關測深淺)及病邪性質(如《幼幼集成》所述「紅紫辨寒熱」),然須四診合參,不可獨斷。歷代醫家亦指出,指紋診法受小兒膚色、體質差異影響,需結合舌脈、症狀綜合分析。

理論淵源

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明指紋與手太陰肺經之關聯,認為其變化能反映氣血盛衰及臟腑功能。此外,《小兒藥證直訣》等典籍記載,指紋驟然暴出或隱伏不見,皆屬病態,前者多見於外感急證,後者常提示正氣衰竭。

此診法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思維,透過體表徵象推斷內在病機,為兒科辨證特色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