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中風不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中風不隨

病證名,指小兒因感受風邪,導致四肢弛緩無力或拘急攣痛,無法隨意運動的病症。此證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八十三,詳述其病因病機與辨證要點。

病因病機

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腠理疏鬆,易受外邪侵襲。風為百病之長,常兼夾寒、熱等邪氣客於肢節筋脈:

  1. 風寒相搏:寒性收引,風邪夾寒侵襲筋脈,氣血凝滯,症見肢體拘急攣痛、屈伸不利。
  2. 風熱相合:熱性弛張,風邪夾熱流注經絡,燔灼津液,症見肢體緩縱不收、肌肉痿軟無力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寒型
    • 主證:四肢拘急,關節疼痛,遇寒加重,舌淡苔白,脈浮緊。
    • 病機:寒主收引,風寒外束,經脈受阻。
  2. 風熱型
    • 主證:肢體癱軟無力,或兼見發熱、口渴,舌紅苔黃,脈浮數。
    • 病機:熱傷筋脈,氣血耗散,筋失所養。

治法方藥

疏風通絡為總則,依邪氣性質配伍:

  • 風寒型:治宜散寒祛風、溫經活絡。方選小續命湯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加減,或烏頭湯(《金匱要略》)化裁,兼用艾灸以溫通脈絡。
  • 風熱型:治宜清熱祛風、舒筋活絡。方用防風通聖散(《宣明論方》)去大黃、芒硝,酌加忍冬藤、秦艽等清熱通絡之品;亦可配合針刺瀉法,取陽明經穴以疏通氣血。

古籍參考

《太平聖惠方》強調:「小兒中風不隨,皆因血脈未實,營衛未強,風邪易入。」提示小兒體質特性與發病關係密切。後世《幼科發揮》進一步提出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之則,臨床可佐當歸、川芎等養血活血藥物,以標本兼顧。

此證與現代醫學小兒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(格林-巴利綜合徵)或腦性癱瘓部分症狀相關,然中醫辨治仍須緊扣風邪外客、筋脈失調之核心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