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腫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腫病
小兒腫病,又稱「小兒浮腫」,首見於宋代醫書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。此症以周身或局部水液停聚、肌膚浮腫為主要表現,屬中醫「水腫」範疇,其病機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尤以肺、脾、腎三臟為主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風邪,肺失宣降:
風邪外襲,肺氣壅塞,宣發肅降失職,水道不通,水液泛溢肌膚而成腫。此類多見於急性起病,伴咳嗽、氣促等肺系症狀。 - 脾胃虛弱,濕濁內停:
小兒脾常不足,若飲食不節或久病傷脾,運化失職,水濕內停,浸漬四肢而為腫。此類常見面色萎黃、食欲不振等脾虛見症。 - 腎氣不足,水液蒸化無權:
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及腎,腎陽虛衰,不能化氣行水,致水濕內聚,溢於肌表。此類多見腰膝酸軟、畏寒肢冷等腎虛之象。 - 濕熱蘊結,三焦不利:
濕熱之邪壅滯三焦,氣機阻遏,水液代謝失常,發為腫滿,常伴小便赤澀、舌苔黃膩等熱象。
證候分型
- 風水相搏證:
浮腫驟起,先見眼瞼,繼及全身,按之凹陷易復,兼惡風發熱、咳嗽痰白,苔薄白,脈浮滑。 - 脾虛濕困證:
腫勢緩慢,下肢為甚,按之凹陷難起,伴神疲乏力、脘悶納呆,舌淡胖、苔白滑,脈沉緩。 - 腎陽虛衰證:
腫勢日久,腰以下尤甚,按之如泥,兼面色㿠白、腰膝冷痛,舌淡苔白,脈沉細弱。 - 濕熱壅盛證:
遍身浮腫,皮色光亮,煩熱口渴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腫,首重辨證,以「開鬼門,潔淨府,去菀陳莝」為大法。
- 宣肺利水:適用風水相搏證,方如越婢加朮湯。
- 健脾滲濕:適用脾虛濕困證,方如五苓散合參苓白朮散。
- 溫腎化氣:適用腎陽虛衰證,方如真武湯或濟生腎氣丸。
- 清熱利濕:適用濕熱壅盛證,方如疏鑿飲子。
此外,針灸可選水分、陰陵泉等穴以利水消腫;推拿則以運脾經、摩腹等手法助脾運濕。
古籍補充
《幼幼集成》提及:「小兒腫滿,多因脾濕」,強調調理中焦為要;《證治準繩·幼科》則分陽水、陰水論治,與成人水腫辨治互通而稍異其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