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中息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鼻中息肉
鼻中息肉,又稱「鼻息肉」、「鼻菌」或「鼻痔」,為中醫病名,指鼻腔內贅生之肉瘤,阻塞鼻竅,致使氣息不暢之病證。此病首載於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六,屬鼻科常見疾患,多因臟腑功能失調,外邪侵襲,或氣血痰濕鬱滯鼻竅而成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鼻中息肉之形成,與肺、脾、胃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主要病機如下:
- 肺經鬱熱:肺開竅於鼻,若肺氣壅滯,熱邪上蒸,灼傷鼻竅脈絡,則氣血凝滯,日久化生息肉。
- 脾虛濕滯:脾主運化,若脾虛失健,水濕內停,痰濁上泛,結聚鼻竅,形成息肉。
- 胃火熾盛:足陽明胃經循行於鼻,若胃火亢盛,循經上炎,燔灼鼻腔,亦可致血肉腐敗,贅生息肉。
-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,或外邪久留,致氣血運行不暢,瘀阻鼻絡,漸成息肉。
臨床表現
鼻中息肉初起多見單側或雙側鼻腔內生有柔軟腫物,色淡紅或灰白,表面光滑,觸之無痛,然漸長可阻塞鼻道,致鼻塞、嗅覺減退,甚則張口呼吸、語聲重濁。若兼風熱外襲,可伴頭痛、涕黃黏;若痰濕偏盛,則見涕多黏白、胸悶納呆。
中醫辨證分型
- 肺經鬱熱證:鼻息肉色紅,鼻塞嗅減,涕黃稠,伴口乾咽燥,舌紅苔黃,脈數。
- 脾虛濕阻證:息肉色白或灰,鼻塞重濁,涕多黏白,倦怠乏力,舌淡胖有齒痕,苔白膩,脈濡滑。
- 氣滯血瘀證:息肉暗紅,鼻塞持久,嗅覺喪失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古籍論述
《聖濟總錄》指出:「鼻息肉者,由肺氣壅滯,風熱搏結,津液壅塞而成。」另《外科正宗》亦載:「鼻痔者,由肺氣不清,風濕鬱滯而成……結如瘤子,漸大下垂,閉塞孔竅。」可見歷代醫家多從肺脾濕熱、氣血瘀滯立論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鼻中息肉,首重辨證施治,以內服藥物調理臟腑為主,輔以外治法祛除息肉。
- 內治法:肺熱者清肺瀉火,方如辛夷清肺飲;脾虛濕盛者健脾化濕,選用參苓白朮散加減;氣滯血瘀者行氣活血,可用通竅活血湯。
- 外治法:傳統多以硇砂散、明礬散等腐蝕消贅,或配合針灸(如迎香、合谷等穴)通絡散結。
鼻中息肉之病程較長,易反覆發作,故調理臟腑、清除痰瘀為根治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