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諸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諸蟲

病證名,泛指小兒因感染腸道寄生蟲而引起的疾病,常見如蛔蟲、蟯蟲、薑片蟲、縧蟲、鈎蟲等。此症多因小兒接觸受污染的環境或飲食,蟲卵經口而入,或蚴蟲透過皮膚侵入體內。由於小兒臟腑嬌嫩,氣血未充,脾胃運化功能較弱,故易受諸蟲寄居,擾亂中焦氣機,影響水穀精微之輸布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蟲證之發病與飲食不潔、濕熱內蘊、脾胃虛弱密切相關。若小兒長期飲食生冷、不潔之物,或坐臥濕熱之地,致使濕熱鬱結腸道,成為諸蟲滋生之環境。蟲體寄生後,不僅耗傷氣血,更阻礙脾胃升降之機,故臨床常見消化功能紊亂之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蟲擾腸胃,可見脘腹疼痛,時作時止,痛時拒按,緩解後如常;伴食慾異常,或厭食,或嗜異(如喜食泥土、生米等);口吐清涎,面色萎黃或見白斑(蟲斑),大便不調,或溏瀉或乾結。
  • 病久:蟲積日久,損傷脾胃,氣血生化不足,則見形體消瘦、神疲乏力、面色蒼白、唇甲色淡,甚則浮腫、心悸氣短。若蟲體上擾,可引發蛔厥(類似膽道蛔蟲症),症見突然脘腹絞痛、四肢厥冷、嘔吐蛔蟲。
  • 肝脾失調:脾虛肝旺者,可見煩躁易怒、夜寐不安、睡中磨牙、齘齒(咬牙有聲)等;若蟲積成疳,則見毛髮枯槁、腹大青筋、發育遲緩。

治療原則
以驅蟲為主,佐以調理脾胃。然需辨明虛實:

  • 實證:蟲勢猖獗,體質尚可者,直接予驅蟲藥,如使君子、苦楝皮、檳榔等,或選用烏梅丸(寒熱錯雜者)、化蟲丸(蟲積腹痛劇者)。
  • 虛證:氣血虧虛或脾胃虛弱者,宜先健脾益氣、養血和胃,待正氣稍復,再行驅蟲,可選用參苓白朮散、歸脾湯等加減。若蟲去後,仍需調理脾胃以固本,防止復發。

相關病症
小兒諸蟲依蟲種不同,症狀各異,詳見【蛔蟲病】、【蟯蟲病】、【縧蟲病】、【鈎蟲病】等條目。古籍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提及:「蟲動則腹痛,面白、吐涎沫,發有休作」,強調蟲證之發作特性,與現代醫學所述之寄生蟲病臨床特徵相契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