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諸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兒諸淋
病證名,指小兒因腎與膀胱蘊熱,導致小便淋瀝不暢的證候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四十九載:「小兒諸淋者,腎與膀胱熱也。」此病機關鍵在於腎與膀胱相表裏,共司水液代謝。水液經小腸下注於膀胱(即「胞」),復由陰竅排出為小便。若腎氣能下達陰竅,則水道通調;反之,若膀胱熱盛,津液受灼,水液停滯於膀胱,腎氣壅滯不得宣通,則水道不利,遂發為淋證。其臨床特徵為小便量少頻急、小腹拘急疼痛牽引至臍周。
分型與病機
小兒諸淋按病性可分為五類,各具特點:
- 石淋:濕熱蘊結下焦,煎熬尿液成石,阻塞尿道,症見小便澀痛、尿中夾砂石。
- 氣淋:肝鬱氣滯或中氣不足,氣化失司,表現為小便滯澀、少腹脹滿。
- 血淋:心火下移或陰虛火旺,灼傷血絡,見小便赤澀刺痛、尿中帶血。
- 熱淋:濕熱下注膀胱,小便灼熱短赤,兼見口苦舌紅。
- 寒淋:寒客膀胱,氣化不利,症見小便清長而澀痛、畏寒肢冷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清熱利水、通淋止痛為主,常用方如:
- 海金砂散:主清下焦濕熱,適用於石淋、熱淋,配伍滑石、甘草梢以增強利尿通淋之效。
- 木通散:功擅瀉心火、利水道,多用於熱淋伴心煩尿赤者,常與生地黃、竹葉同用。
若兼血淋,可加小薊、蒲黃涼血止血;氣淋屬實者配沉香、陳皮行氣化滯,虛者加黃耆、升麻補中益氣;寒淋則佐以肉桂、茴香溫陽散寒。
古籍補充
《幼幼集成》進一步指出,小兒淋證多因乳食不節,積熱傳於膀胱,強調調理脾胃以清熱源;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則注重滋腎陰以瀉相火,對陰虛淋證提出滋水清熱之法。後世醫家亦發展出針灸、推拿等外治法輔助通淋,如取穴陰陵泉、三陰交以化濕利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