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諸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諸熱
病證名,泛指小兒因外感、內傷等因素所引發的各類發熱證候。小兒生理特質為「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」,其陰陽平衡易受擾動。《幼科發揮》云:「小兒純陽之體,陽氣偏盛而陰液未充」,故患病時易現熱象,且熱勢變化迅速,符合「易虛易實,易寒易熱」之病理特點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陽盛陰弱:小兒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,外邪入侵或飲食內傷易化熱化火。
  2. 外感六淫:風熱、暑邪等陽邪最易襲表,正邪相爭而發熱,如《幼幼集成》所述:「小兒之熱,多因風邪閉腠理」。
  3. 內傷積滯:乳食不節,積滯中焦,鬱而化熱,常見於實熱證。
  4. 陰虛內熱:久病耗陰或素體陰虧,陰不制陽,虛熱內生,多見於午後潮熱。

臨床分類

  1. 表熱與裏熱

    • 表熱:熱邪在衛分,症見發熱惡風、鼻塞流涕、舌紅苔薄白,脈浮數。
    • 裏熱:熱入氣分或營血,見高熱煩渴、便秘溲赤、舌紅苔黃,脈洪大。
  2. 實熱與虛熱

    • 實熱:正盛邪實,熱勢高亢,如壯熱(體溫持續39℃以上)、煩熱(躁擾不寧),多因外感溫病或積滯化火。
    • 虛熱:陰虛陽亢,熱勢綿綿,如潮熱(定時發熱,如潮汐)、疰夏(夏季長期低熱),常見於體弱或久病患兒。
  3. 特殊熱型

    • 潮熱:分陽明腑實(日晡潮熱)與陰虛內熱(午後顴紅)。
    • 壯熱:多屬外感溫病,邪正交爭劇烈。
    • 煩熱:心肝火旺,兼見夜啼驚厥。
    • 疰夏:暑濕困脾,症見夏季倦怠、低熱纏綿。

兼證與變證

  • 熱極生風:高熱灼津,引動肝風,見抽搐目竄(熱驚風)。
  • 熱傷氣陰:長期發熱耗氣傷津,現口燥咽乾、神疲脈細。

(註:臨床辨證須結合四診,詳參各熱型專條,如「小兒表熱」「小兒疰夏」等,以明病機施治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