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兒卒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兒卒利

病證名,又稱暴瀉暴注,指小兒突然發作的急性腹瀉。此證多因小兒腸胃虛弱,驟然受到寒熱邪氣侵襲,導致氣機失調,水穀不化,發為卒利。

病因病機

《諸病源候論》記載:「小兒卒利者,由腸胃虛,暴為冷熱之氣所傷,而為卒利。」小兒脾胃嬌嫩,運化功能未臻完善,若外感寒邪或熱邪,或飲食不節,冷熱交雜,均可損傷脾胃,使清濁不分,下注大腸而成泄瀉。

臨床表現

卒利之症依病因不同而異:

  1. 熱利:因熱邪客於腸胃,症見瀉下黃赤色便,氣味臭穢,或伴隨肛門灼熱、口渴煩躁。
  2. 冷利:因寒邪內犯,症見瀉下青白色便,質地清冷,或伴隨腹冷痛、四肢不溫。
  3. 冷熱相兼利:寒熱錯雜,症見瀉下赤白相間,或如黏液,時急後重。

治療方向

中醫治療卒利,首重辨別寒熱,調和腸胃氣機:

  1. 熱利:宜清熱化濕,常用香連丸(黃連、木香),以清腸胃濕熱,行氣止痛。
  2. 冷利:宜溫中散寒,常用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,以健脾暖胃,固攝止瀉。
  3. 冷熱相兼利:宜寒熱並調,常用豆蔻香連丸(黃連、木香、肉豆蔻),兼顧清熱與溫中,適用於寒熱錯雜之證。

配伍與加減

臨證可根據兼症靈活調整:

  • 若濕重苔膩,可加蒼朮厚朴以燥濕健脾。
  • 若腹痛明顯,可加白芍甘草緩急止痛。
  • 若久瀉氣虛,可加黃耆升麻升提中氣。

此證雖多屬急性,然治療得當,預後良好,關鍵在於及時辨證施治,避免損傷小兒正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