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方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詳解:小方脈

小方脈的歷史淵源

小方脈為中醫學傳統分科之一,專司小兒疾病診療,又稱幼科,相當於現代醫學之小兒科。此科源遠流長,可追溯至唐代之"少小科",北宋時期始正式確立"小方脈"之名,並為歷代官辦醫學機構所承襲。

在宋代官方醫學體制中,太醫院已設小方脈科。此後,元、明、清三代之太醫院均延續此制,《元史·百官志》記載太醫院設十三科,其中包括小方脈;明代沿襲元制,且將內容更為細化;至清代,太醫院雖數度更易分科名目,然小方脈始終為重要科目之一。

小方脈在中醫分科中之地位

在傳統中醫分科體系中,小方脈具有獨特地位:

  • 唐代:醫學教育分為體療、瘡腫、少小、耳目口齒、角法等五科,其中"少小"即後世小方脈之前身
  • 宋代:太醫院設九科,小方脈為獨立專科
  • 元代:醫學擴大為十三科,小方脈仍居其一
  • 明代:延續十三科,並在醫學考試中特設小方脈內容
  • 清代:康熙年間改十一科,後又調整為九科,然小方脈始終保留

小方脈之學術特點

小方脈雖屬內科範疇,然其診治獨具特色:

診法特異

小兒"啞科"之特性,促使醫家發展出特殊診法。宋代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創"面上證"與"目內證",通過觀察面部色澤及眼睛神色判斷病情,此為小兒望診重要內容。此外,指紋診法(又稱虎口三關診法)更為小兒特有診斷手段,觀察食指橈側脈絡形色變化以測病勢。

病理機轉

小兒具有"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"(《顱囟經》)及"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"(《幼科發揮》)之體質特點,故其病理表現與成人迥異:

  1. 易虛易實:疾病傳變迅速,虛實轉化較成人為快
  2. 熱證多見:因"純陽之體"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,外感多從熱化
  3. 肝常有余:易驚易搐,故而驚風為小兒特有病症

用藥特色

小方脈制方遣藥自有法度:

  • 劑型選擇:多用丸散膏丹,少用湯劑。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載有多種小兒專用成藥,如至寶丹、紫雪丹等
  • 藥量斟酌:遵循"小兒用藥,貴在輕靈"原則,藥量隨年齡體重遞減
  • 味道調和:注重藥味甘淡,以利服用

小方脈代表性典籍

歷代醫家在小方脈領域著述頗豐:

  1. 《顱囟經》:相傳為最早兒科專著,提出"小兒純陽"學說
  2. 《小兒藥證直訣》:北宋錢乙所撰,奠定中醫兒科學理論基礎
  3. 《幼幼新書》:南宋劉昉編纂,集宋代以前兒科大成
  4. 《活幼心書》:元代曾世榮著,論述小兒診斷與治療

小方脈臨床範疇

傳統小方脈主要診治以下類別疾患:

  • 初生兒疾病:如胎黃、臍風、夜啼
  • 外感熱病:如感冒、麻疹、水痘
  • 脾胃疾患:如積滯、泄瀉、疳證
  • 驚風抽搐:如急驚風、慢驚風
  • 其他雜病:如五遲五軟、遺尿

小方脈與相關學科關係

小方脈與其他中醫專科既有區別又有聯繫:

  1. 與大方脈(成人內科)
    區別:生理病理、診斷方法、用藥特點有顯著差異
    聯繫:基礎理論相通,皆以臟腑經絡學說為指導
  2. 與婦科
    交集:圍生期保健、新生兒疾病防治
  3. 與針灸科
    配合:小兒針灸常用方法如刺四縫、推拿捏脊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