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脆者堅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脆者堅之

「脆者堅之」為中醫治療學重要治則之一,出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與「寒者熱之」、「衰者補之」等並列,屬「虛則補之」的具體應用範疇。其核心思想在於針對人體正氣虛弱、組織功能鬆懈不固的病理狀態,透過「堅固」之法,強化臟腑經絡機能,以恢復機體平衡。

理論基礎

  1. 陰陽氣血與「脆」的關係
    「脆」指代正氣不固的虛損狀態,可表現於多層面:

    • 氣虛不攝:如自汗、遺尿、滑精,屬氣失固攝之能。
    • 陰血耗損:如肌肉消瘦、爪甲枯脆,因陰血失濡而失堅韌。
    • 陽虛不溫:如筋骨痿軟、畏寒肢冷,因陽氣衰微而失溫煦固密。
  2. 「堅」的治療內涵
    「堅」即固本培元,具體治法包括:

    • 益氣固表:如黃芪、白朮補肺脾之氣,治表虛自汗(如玉屏風散)。
    • 補腎固精:如沙苑子、芡實澀精止遺,治腎虛滑泄(如金鎖固精丸)。
    • 養血柔筋:如當歸、熟地滋肝養血,治筋脈拘急(如四物湯加味)。

臨床應用

  1. 臟腑辨證與方藥舉隅

    • 脾土虛弱:肌肉鬆軟、臟器下垂,宜補中益氣(補中益氣湯)。
    • 肝血不足:指甲薄脆、肢體麻木,當養血濡筋(一貫煎加阿膠)。
    • 腎精虧虛:骨質疏鬆、齒搖髮脫,需填精壯骨(左歸丸加骨碎補)。
  2. 與其他治則的關聯

    • 與「散者收之」共調氣機失固,但「脆者堅之」更重本虛,如久咳肺氣耗散(生脈散益氣斂肺)。
    • 與「勞者溫之」互補,針對虛勞之體,溫補兼固(如右歸丸溫腎固精)。

經典延伸

《靈樞·本神》言:「五臟主藏精者也,不可傷」,強調內守為「堅」之本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提出「陽非有餘,陰常不足」,進一步闡明固護真陰真陽對治「脆」之重要性。

此治則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思想,透過辨識正氣虛損之根源,選擇相應固本之法,以達「陰平陽秘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