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腹結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腹結痛

證名,指小腹邪氣結聚而致疼痛,或小腹急結不舒之症。首見於《中藏經·論腎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》,屬下焦病症之常見表現,多與氣血失和、寒熱失調或經絡阻滯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瘀結膀胱:因血瘀或濕熱下注,阻於膀胱經絡,致氣血不暢,發為結痛,常伴小便不利、硬滿拒按等症。
  2. 寒凝下焦:寒邪直中少陰或厥陰,陽氣不展,氣血凝滯,痛勢拘急,得溫則減,多見於素體虛寒者。
  3. 滯積腸腑:飲食不節或氣機鬱滯,導致腸道傳導失常,糟粕內停,腹氣不通,痛而拒按,或兼便秘、脹滿。
  4. 邪犯腎與血室:婦人經期或產後,外邪乘虛侵入胞宮(血室),或腎氣虧虛,寒熱之邪內擾,引發少腹疼痛,或牽連腰骶。

辨析要點

  • 疼痛性質:若痛如針刺、位置固定,多屬血瘀;冷痛綿綿者為寒證;脹痛遊走則責之氣滯。
  • 兼症:瘀熱者或見尿赤、煩渴;寒凝者可伴四肢不溫;腸腑滯積常見噯腐吞酸。
  • 脈象舌診:瘀血常見舌紫暗、脈澀;寒凝多舌淡苔白、脈沉緊;濕熱下注則舌紅苔黃膩、脈滑數。

相關典籍延伸
《傷寒論》述「少腹硬滿」為瘀熱在裡,屬桃核承氣湯證;《金匱要略》以溫經湯治婦人少腹寒瘀,皆可相互參照。此證須結合整體辨證,明析病位與病性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