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腹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腹痛(中醫證名)
小腹痛乃中醫常見證候,指下腹部疼痛之症。《素問·臟氣法時論》已載此證,其云:「小腹痛,腫痞,不得小便,邪在三焦。」小腹位居人體至陰之地,為足厥陰肝經所屬,其疼痛機理與臟腑經絡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小腹痛之發病,多因外邪侵襲、情志失調、飲食不節或勞倦內傷所致。《金匱要略》云:「腹滿時痛者,屬太陰也。」說明小腹痛與脾肝腎三臟關係尤為密切。其基本病機為氣機阻滯,經絡不通,"不通則痛";或臟腑失養,"不榮則痛"。
辨證分型
氣滯型
氣機鬱滯,肝失疏泄所致。症見小腹脹痛,時輕時重,痛無定處,噯氣或失氣後痛減。舌淡紅,苔薄白,脈弦。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氣滯脹痛,攻衝不定。」治宜行氣止痛,方用四磨湯(人參、檳榔、沉香、烏藥)加減。
血瘀型
瘀血內阻,經脈不通所致。症見小腹刺痛,痛處固定,夜間加重,或見包塊。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血積有形而不移,痛有常處。」治宜活血化瘀,方用手拈散(五靈脂、沒藥、乳香、延胡索)加減。
寒實型
寒邪凝滯,氣血運行不暢所致。症見小腹冷痛,得熱則減,遇寒加重,小便清長。《丹溪心法》云:「寒痛者,綿綿痛而無增減者是也。」治宜溫中散寒,方用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加乾姜、吳茱萸、蒼朮、厚朴。
虛寒型
脾腎陽虛,寒從內生所致。症見小腹隱痛,喜溫喜按,神疲乏力,四肢不溫。治宜溫補脾腎,方用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姜、甘草)加附子、肉桂、吳茱萸、茴香。
熱鬱型
肝鬱化熱,或濕熱下注所致。症見小腹灼熱疼痛,煩躁易怒,口苦咽乾。《醫學心悟》云:「熱痛者,時痛時止也。」治宜疏肝泄熱,方用四逆散(柴胡、芍藥、枳實、甘草)加黃連、山梔、香附、黃芩。
氣陷型
中氣下陷,升舉無力所致。症見小腹墜痛,勞累加重,伴有氣短懶言。治宜益氣升陽,方用二陳湯加升麻、柴胡、乾姜、當歸。
特殊證型
《證治準繩》載:「醉飽入房,小腹脹痛。」此乃酒後行房,氣血逆亂所致。治宜調和氣血,方用當歸、芍藥、川芎、柴胡、青皮、吳茱萸、甘草之類。
小腹痛之辨證,尚需結合疼痛性質、程度、時間及伴隨症狀,參以脈象舌苔,方能準確定性。歷代醫家如李東垣、朱丹溪、張景岳等對此均有詳論,臨證時當兼收各家之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