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腹痛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腹痛痧
病證名,屬痧證之一,因痧毒侵襲大小腸所致,臨床以小腹劇痛、痛如錐刺、絞絞不已為主要特徵。此症記載於清代郭志邃《痧脹玉衡·小腹痛痧》,其病機為痧毒內蘊,阻滯腸腑氣機,致經絡氣血壅塞不通,故疼痛急迫、部位固定。
辨證分型
- 大腸、小腸經痧:若患者左側臥位時,左足難以伸直,此屬痧毒滯於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陽小腸經,氣血痹阻所致。
- 陽明大腸經痧:若右側臥位時,右足屈伸不利,則為痧毒壅遏足陽明大腸經,經絡拘急之象。
治法
- 外治刺絡法:
- 急刺腿彎痧筋(多指委中、承山等穴周顯露之青紫血絡),放血以泄痧毒,通暢氣血。此法為痧證急救要術,可快速緩解經絡瘀滯之痛。
- 內服方藥:
- 紅花湯:以紅花活血祛瘀,佐以行氣藥如香附、木香,適用於氣滯血瘀型痛痧。
- 枳實大黃湯:重用枳實破氣消積,大黃瀉熱通腑,針對痧毒內結、腑氣不通之實證,使邪從下泄。
病機與中醫理論
此症與「不通則痛」理論密切相關。痧毒為陽熱之邪,其性剽悍,易纏滯經絡,導致局部氣血凝泣。《痧脹玉衡》強調:「痧者,暑熱時疫之毒,結於血分」,故治療首重開泄逐瘀,兼以調氣。若痧毒久鬱化火,可兼見煩渴、舌絳等症,需配合清熱涼血之品,如丹皮、赤芍。
此證需與寒疝腹痛、腸癰等鑑別:寒疝多遇冷加重,得溫則減;腸癰痛處局限,伴發熱拒按;而小腹痛痧發病驟急,痛勢如絞,無明顯寒熱偏頗,可資辨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