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腹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腹癰
小腹癰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發於小腹部臍下氣海、關元、丹田等穴位處之癰疽,屬癰瘍範疇。古籍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四載其名,又稱「小腹疽」、「少腹疽」或「丹毒癰」。其病機多因氣血壅滯、熱毒蘊結,或濕熱下注,致經絡阻隔,營衛失和而成。

證候特徵

  1. 順證(陽證)
    患處高腫紅活,灼熱疼痛拒按,痛勢可牽引腰背,兼見身熱煩渴。膿成易潰,潰後膿液黃稠,伴隨腫消痛減,屬氣血充盛、毒邪外透之象,預後較佳。
  2. 逆證(陰證)
    局部漫腫硬堅,皮色不紅或暗紫,疼痛深重而持續,成膿遲緩。若潰後膿液稀薄,久不收口,多因氣血虛弱或毒邪深伏,療效較差。

治療方法

內治

  • 初起期: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消腫為主,宜服《仙方活命飲》(金銀花、當歸、赤芍、防風、白芷等),氣滯明顯者可加香附、延胡索。
  • 熱毒熾盛證:若兼見便秘溲赤、脈洪數,屬實熱壅結,可用《黃連解毒湯》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合《大黃牡丹湯》加減,通腑瀉熱。
  • 氣血虛弱證:病程遷延或潰後膿稀者,宜補托排毒,選《托裏消毒散》(人參、黃芪、當歸、川芎、白朮等)或《十全大補湯》加減,助正氣托毒外達。

外治

  • 灸法:初起可於患處施艾灸七壯,以溫通經絡、散結消腫。
  • 箍圍藥:未潰時以《金黃散》或《玉露散》(芙蓉葉研末)調敷,清熱涼血。
  • 潰後處理:參見「腹皮癰」法,以提膿祛腐爲主,可選《九一丹》外摻,腐盡後生肌收口。

辨證要點

小腹癰之預後與局部形色、膿液性狀及全身狀態密切相關。若見神昏譫語、膿毒內陷者,屬危候,需結合全身辨證急治。其病位雖在少腹,實與衝任二脈及肝腎經絡相關,臨床須細察病機深淺,方可標本兼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