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脆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脆腳

脆腳為中醫婦科病名,指妊娠期間出現下肢浮腫之症,首見於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。此病多因孕婦素體脾陽不足,運化水濕之力薄弱,加之胎體漸長,阻礙脾陽之升發與敷布,致使水濕下注於足,形成浮腫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脾陽不振:孕婦若平素脾胃虛弱,陽氣不充,則水谷精微運化失司,水濕內停。
  2. 胎阻氣機:隨胎體發育,胞宮膨大,壓迫中焦氣機,進一步影響脾之升清降濁功能,濕濁流注下肢。
  3. 水濕下注:脾失健運,水濕不得蒸化,聚而為腫,以下肢為甚,尤以腳踝明顯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腳踝及小腿浮腫,皮薄光亮,按之凹陷難起。
  • 腫勢持久,休息後亦不易消退,然無頭面或全身浮腫,亦無明顯不適。
  • 與「子腫」(妊娠全身浮腫)有別,病位較局限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健脾滲濕為主,佐以安胎,方選全生白術散(《全生指迷方》)。

  • 組成:白術、茯苓皮、大腹皮、生薑皮、陳皮。
  • 方義:白術健脾燥濕為君;茯苓皮利水滲濕;大腹皮、生薑皮行氣利水;陳皮理氣和中,共奏健脾利水之效。

證型辨析
若兼見畏寒肢冷、脈沉遲者,屬脾腎陽虛,可酌加附子、乾薑溫陽化氣;若腫勢延及大腿,伴胸悶氣短,需考慮水濕泛溢,結合五皮飲加減。

古籍補充
《沈氏女科輯要》提及:「妊娠足腫,甚則自腳至膝,此由脾虛濕勝,宜健脾利水。」強調脾虛為本,與《醫宗金鑒》論述相呼應。

此症反映妊娠期水液代謝失調,中醫從調理臟腑氣化入手,重視標本兼治,既祛水濕,又固脾土,以護胎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