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急(中醫名詞詳解)
基本定義
小急乃中醫脈學術語,特指一種細小且急促的脈象特徵。「小」者,言其脈形細如絲線;「急」者,謂其脈來急促,至數較快。此種脈象常見於《內經》所述之病理狀態,尤以《素問·大奇論》所載最具代表性。
經典文獻溯源
《素問·大奇論》明確記載:「腎脈小急,肝脈小急,心脈小急,不鼓皆為瘕。」此段經文揭示了三陰臟腑出現小急脈象與「瘕」病之關聯。所謂「不鼓」,意指脈搏雖急促細小,卻缺乏應有的搏動力度,暗示正氣不足而邪氣內結的病機。
脈象特徵解析
形態特點:
- 細小:脈體狹窄,指下如觸細線,顯示氣血不足或經脈拘急
- 急促:脈來頻率增快,一息超過五至,反映體內陽氣躁動或陰不制陽
- 不鼓指:雖見急數卻力度不足,缺乏洪大鼓盛之象
臟腑辨證意義
腎脈小急: 主腎陽虛衰,寒邪內凝,常見於寒疝、淋證等病證,症見腰膝酸冷、小便不利。
肝脈小急: 多屬肝血不足而生風,或情志鬱結化火,可見於脅痛、眩暈或婦人經閉等證。
心脈小急: 提示心陰耗損,虛火內擾,常見心悸怔忡、虛煩不寐等症。
病理機制
小急脈的形成主要涉及兩大機制:
- 氣血不足:陰血虧虛則脈道不充,故見細小;陰虛陽亢則脈行加速,因而顯急
- 邪氣內結:寒凝、氣滯、瘀血等病理產物阻滯經脈,導致脈氣緊張而見小急
與「瘕」病的關聯
《內經》特別指出小急脈與「瘕」病的關係。瘕者,假也,指腹中氣機鬱結形成的聚散無常之包塊。五臟脈見小急且不鼓,反映正虛邪結,氣血運行失暢,積久可成瘕聚。此類病證發展緩慢,時隱時現,與脈象之細小微急相互呼應。
鑑別診斷
小急脈需與下列脈象區分:
- 弦脈:雖細但勁急如琴弦,主痛證或肝病
- 細數脈:細弱而數,純粹虛熱之象
- 緊脈:脈來緊張有力,主寒證或痛證
臨床應用價值
小急脈象的出現往往提示疾病處於虛實夾雜階段,對判斷病情轉歸具有重要意義:
- 暴病見之,多屬邪盛正未大虛
- 久病見之,常為正氣已傷而邪氣未盡
- 結合部位(寸關尺)可進一步定位病位深淺
此脈象的辨識需要醫者靜心體會,結合四診全面分析,方能準確把握其臨床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