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理論中「小節」一詞,首見於《靈樞·邪客》,專指人體骨關節結構中較爲細微的骨性突起或可觸及的關節部位,尤以手足末端的小型骨節爲典型,如指節(指間關節)、掌指關節等。此類結構在經絡學說與診療實踐中具有特殊意義。
從解剖特徵而言,「小節」體現「骨爲幹」的身體構架理論,屬「五體」中骨與筋的聯合結構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」,指出小節的靈活運動依賴肝血濡養與腎精充實。臨床上觀察小節形態變化(如杵狀指、梭形關節)可輔助判斷氣血盛衰,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節窠如珠者,痰氣凝滯之兆」。
在經絡體系中,手三陰三陽經多數重要穴位分布於小節周邊,如少商(拇指末節)、勞宮(掌指關節處)等,反映「經氣所發」的理論特徵。《針灸大成》載列「八邪」「八風」等奇穴,均以小節間隙爲取穴依據,用於治療痹症、中風偏癱等。推拿術語中的「節關點揉法」,即針對小節施行按壓以調節經氣。
病理方面,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「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爲痹」常先犯小節,形成「鶴膝風」「尪痹」等病證。溫病學派更重視小節溫涼變化作爲衛氣營血辨證參考,如指端厥冷可爲陽氣鬱遏之兆。清代《臨證指南醫案》記載透過艾灸小節激發經氣,治療四肢厥逆案例。
當代研究顯示,中醫「小節」概念與現代解剖學的滑膜關節、籽骨結構有對應關係,但更強調其功能整體性。如腕豆骨(古代稱「銳骨」)作爲手太陽經循行標誌,既屬解剖學中的腕骨,也是中醫診察小魚際萎縮時的重要參照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