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理
小理乃中醫解剖術語,專指人體皮膚紋理之細密狀態。《靈樞·本臟》有載:「赤色小理者,心小。」此處「小理」與臟腑形態相應,反映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診察思想,即透過外象推斷內在生理特質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與臟腑對應關係
中醫認為,皮膚紋理(腠理)之粗細與臟腑大小、功能強弱相關。如《靈樞》所述,赤色(屬心)搭配細密紋理者,提示心臟形質較小;反之,若紋理粗疏,則可能對應臟器形盛。此說法源自「五臟應五色」與「外內相襲」理論,體現形神一體觀。 - 腠理與氣血關聯
小理之細密與否,亦受氣血濡養影響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:「營衛之行,不失其常,故能晝精夜瞑。」若營血充沛,皮膚得潤,則紋理細緻;若氣滯血瘀或衛氣不固,腠理可呈疏鬆或枯槁之象,此為辨證之輔佐依據。 -
辨證應用
於臨床望診中,醫者可觀察患者皮膚紋理狀態,輔佐判斷體質。例如:- 小理細密者:多見於陰血充盛或臟器緻密之體質,可能伴隨脈象細數。
- 理粗疏者:或見於陽虛衛弱、津液不布之證,易有汗出異常等表現。
古籍延伸論述
《類經》註解「小理」時強調,皮膚紋理非獨論外形,更涵蓋「氣孔」「津門」之微觀概念,與三焦氣化功能相通。此說進一步將體表特徵與內在氣機升降相繫,深化「小理」於生理病理中的意義。
綜此,「小理」一詞雖簡,實寓中醫整體觀與藏象學說之精髓,為望診細微處之重要環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