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瘰
病證名,出自《喉科心法》卷上,原文記載:「還食風,生子關內左右,並無小瘰,亦不浮腫。」此症特徵為咽後壁淋巴泡增生,臨床表現為咽喉局部出現細小顆粒狀突起,或散在或簇集,多無明顯紅腫疼痛,但可伴隨咽部異物感或輕度不適。
中醫病因病機
小瘰的形成,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肺脾虛損:肺主氣,脾主運化。若肺脾氣虛,水谷精微輸布失常,津液凝聚成痰,上結咽喉,形成小瘰。
-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灼津為痰,痰火鬱結於咽喉,導致局部淋巴組織增生。
- 外感餘邪:風熱或燥邪侵襲咽喉,餘邪未清,久留不去,氣血瘀滯,化生痰核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小瘰,需結合全身症狀辨證施治,常見證型如下:
-
肺脾氣虛證
- 主症:小瘰色淡,咽幹微痛,乏力倦怠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- 治法:益氣健脾,化痰散結。
- 方藥:補中益氣湯合二陳湯加減,可酌加浙貝母、桔梗、玄參等。
-
陰虛火旺證
- 主症:小瘰色紅,咽幹灼熱,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治法:滋陰降火,清利咽喉。
- 方藥:知柏地黃丸合養陰清肺湯,加夏枯草、牡蠣等軟堅散結之品。
-
痰瘀互結證
- 主症:小瘰質硬,久不消退,咽部異物感明顯,舌暗或有瘀點,脈弦澀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化痰散結。
- 方藥:會厭逐瘀湯合消瘰丸,酌加丹參、赤芍等活血之藥。
外治法
- 針灸:可取列缺、照海、天突等穴,以調理氣機、疏通經絡。
- 含漱:以金銀花、甘草煎湯漱口,清利咽喉。
小瘰雖為局部病症,然其機理與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治療時當標本兼顧,以調理整體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