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逆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逆,此名詞源自《傷寒論》,為中醫治療過程中較為輕微的誤治現象。其意指醫者在診治時,雖偏離正治之法,然未造成嚴重後果,屬治療差錯中之較小者。此概念與「大逆」相對,後者指嚴重誤治,可能導致病情惡化或變生他證。

從六經辨證角度論,小逆多見於太陽病誤治,如過汗傷陽或過下傷陰,然邪未內陷,病仍在表。如《傷寒論》所載:「太陽病,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欲得按者,桂枝甘草湯主之。」此即為汗法過度所致陽氣損傷之小逆證。

在治療原則上,《傷寒論》提出「觀其脈證,知犯何逆,隨證治之」的補救方法。具體而言,醫者需審證求因,辨明誤治之所在,隨即調整方藥。如誤汗傷陽者予溫補,誤下傷陰者予滋養,使機體重歸陰陽平衡。

小逆之臨床辨識要點有三:一者病症雖有變化而未離原病機;二者病變程度較輕,可速調治;三者未見傳經或生變證。此與《內經》「謹守病機,各司其屬」之訓相合,強調治療當順應病勢,勿犯虛虛實實之戒。

歷代醫家對小逆多有發揮,如成無己注云:「小逆者,謂逆之輕也。」指出其雖為誤治,然較易挽回。現代中醫臨床亦重視此概念,用以提醒醫者用藥當知進退,處方需權衡輕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