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傷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傷風

病名
小傷風一詞見於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,其記載:「即傷風,稱為小者,別於傷寒之中風也。」意指此症雖屬外感風邪所致,然病情較輕,與傷寒中之重證「中風」有別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小傷風主要由外感風邪引起,或兼夾寒、熱、暑、濕等邪氣。風為陽邪,其性輕揚,易襲陽位,故多從皮毛或口鼻侵入,首犯肺衛。肺主氣司呼吸,外合皮毛,風邪犯肺則肺氣失宣,衛外不固,因而出現相應症狀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鼻塞、流涕、噴嚏、頭痛。
  2. 兼症
    • 若夾寒邪,可見惡寒重、發熱輕、無汗、苔薄白。
    • 若夾熱邪,則發熱重、惡風、咽喉腫痛、涕濁、苔薄黃。
    • 若在暑濕季節發病,常伴胸悶、身重、頭脹、苔膩等濕困之象。

證型辨治

  1. 風寒襲表

    • 特徵:惡寒明顯,鼻流清涕,痰白稀,脈浮緊。
    • 治法:辛溫解表。
    • 常用方劑:蔥豉湯荊防敗毒散加減。
  2. 風熱犯肺

    • 特徵:發熱咽痛,涕黃稠,口渴,脈浮數。
    • 治法:辛涼解表。
    • 常用方劑:銀翹散桑菊飲
  3. 暑濕傷表

    • 特徵:身熱不揚,頭重如裹,肢體酸楚,脈濡。
    • 治法:清暑祛濕解表。
    • 常用方劑:新加香薷飲

與傷寒中風之別
小傷風雖屬外感,然其病位淺、病情輕,多局限於肺衛;而傷寒之中風(如《傷寒論》所載「太陽中風」)則屬寒邪深重,營衛失和,症見發熱、汗出、惡風、脈緩等,病機更深一層。

補充說明
古代醫家對「小傷風」之稱,強調其與重症外感之區別,亦反映中醫對疾病輕重層次的細微辨識。此症雖常見,然若失治或體虛,亦可內傳變生他證,故臨床仍需審證求因,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