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傷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傷寒
病名,又名「冒寒」或「四時感冒」,屬外感風寒之輕證。其病因多為四時偶感寒邪,或貪涼冒風,以致寒氣侵襲肌表。
證候表現:
- 表寒束縛:肌膚緊縮,毛竅閉塞,甚則皮毛粟起(俗稱「起雞皮疙瘩」)。
- 頭面症狀:頭痛畏風,鼻塞聲重,噴嚏頻作,清涕自流。
- 寒邪特徵:身無發熱,或僅微惡寒,舌質如常,苔薄白而潤,脈浮緊或浮緩。
病機分析:
寒氣客於皮毛,肺衛首當其衝。肺主宣發,外合皮毛,寒邪鬱閉衛陽,故見肌表緊束、鼻塞流涕;肺氣失宣,則噴嚏時作。此證寒輕未化熱,故無發熱、口渴等裏熱之象。
治法:
以「辛散輕揚,疏解宣肺」為主,重在開泄腠理,驅邪外出。
常用方劑:
- 蔥白香豉湯:蔥白通陽發汗,淡豆豉解表散寒,合而輕揚透邪,適用於風寒初客、症狀輕淺者。
- 荊防敗毒散加減:風寒偏重兼頭身痛者,可加荊芥、防風以增強疏風散寒之力。
- 辛夷散:若鼻塞症狀顯著,可佐辛夷、蒼耳子以宣通鼻竅。
鑒別要點:
與「傷寒」(太陽表實證)不同,小傷寒無發熱、身痛、脈浮緊之重症;與「風熱感冒」有別,後者必有咽痛、涕黃、舌紅等熱象。此證屬「表寒輕證」,病位淺而癥輕,及時疏解可速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