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舌,又稱「懸壅垂」,為人體口腔內之重要結構,首見於《喉科秘旨》卷下。其位置處於口腔後部,軟腭中央,呈圓錐形下垂,形似葡萄之蒂,故古籍中亦有「蒂丁」之稱。

中醫理論之定位

小舌隸屬於「口齒舌喉」範疇,與經絡臟腑密切相關:

  1. 經絡連屬
    • 足少陰腎經「循喉嚨,系舌本」,間接絡屬小舌。
    • 手太陰肺經「上膈屬肺,從肺系橫出腋下」,肺系包含咽喉結構,故與小舌生理相涉。
  2. 臟腑關聯
    • 尤與肺、腎二臟相關聯,肺主氣司呼吸,咽喉為氣道門戶;腎經循行過喉,腎陰濡潤喉舌。
    • 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提到「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」,小舌作為喉關組成,影響氣息通調。

病理表現與辨證

小舌病變多反映內在失衡,常見證型如下:

  • 風熱上攻:小舌紅腫脹大(稱「懸旗風」),伴咽痛發熱,屬風熱犯肺證。
  • 陰虛火熾:小舌瘦縮乾紅、吞咽不利,多因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。
  • 痰濕瘀阻:小舌水腫蒼白,見於脾虛濕盛、痰凝氣滯之證。

古籍文獻考據

除《喉科秘旨》外,明清醫籍多有小舌記載:

  • 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述其「形如半棗」,主司音聲開闔。
  • 《瘍醫大全》稱其病變可致「言語謇澀」,提示與發音功能相關。

小舌雖為局部組織,然中醫視其為整體氣機之鏡,其形態色澤變化,皆可為辨證之要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