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腿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腿骨
小腿骨為人體下肢重要骨骼結構,在中醫典籍中稱為「骭」,見於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,乃脛骨與腓骨之統稱,屬「骺骨」範疇。中醫理論中,骨為腎所主,《素問·宣明五氣》云:「腎主骨」,故小腿骨之強健與否,與腎氣盛衰密切相關。
脛骨
脛骨居小腿內側,形體粗大,古稱「骭骨」或「成骨」,為三陽經脈所過之處,尤以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陰脾經循行為主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胃足陽明之脈……下膝臏中,下循脛外廉」,故脛骨外側病變,常與胃經氣血失調相涉。
腓骨
腓骨位小腿外側,細長若輔,古稱「輔骨」或「勞堂骨」。《醫宗金鑑》謂其「居脛骨之外,形如細莖」,主司下肢靈活之動。足少陽膽經沿其外緣下行,《靈樞》言:「膽足少陽之脈……下出外輔骨之前」,故腓骨損傷或疼痛,多與膽經氣滯或外邪侵襲相關。
中醫理論與小腿骨之關聯
- 腎主骨生髓:腎精充盈則骨髓生化有源,小腿骨堅固;若腎虛精虧,易見骨萎無力、骨折難癒。
- 經絡循行:小腿骨周為足三陰三陽經絡交匯之處,氣血濡養不足,可致脛痠骨痛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載「腳脛枯細」之候。
- 傷科論治:跌打損傷所致小腿骨折,中醫正骨以手法復位為主,輔以活血化瘀、續筋接骨之劑,如「正骨紫金丹」等。
此二骨共構下肢支架,協調步履屈伸,與肝主筋、脾主肌肉之功能相合,共維人體行動之能。於臟象、經絡及傷科之中,皆具深層醫理奧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