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溪
釋義與出處
小溪,又稱「溪谷」,為中醫解剖學名詞,首載於《素問·五藏生成篇》。其意指人體筋肉、骨節之間細微的縫隙或凹陷處,多為氣血輸注之所,亦為腧穴分布的重要部位。《素問》言:「諸筋者,皆屬於節。」小溪即為此「節」中細小空隙的統稱,與「大谷」相對,共同構成經絡氣血流通的通道網絡。
中醫生理解析
- 結構定位
小溪散見於全身關節、肌腱與骨縫之間,形態細微。《黃帝內經》將人體大的筋肉凹陷稱為「谷」(如合谷),小而狹長者則為「溪」。例如掌指關節間的皺褶、腕踝關節的淺溝等,均屬小溪範疇。 - 與經絡腧穴的關係
小溪為經氣滙聚之處,部分與特定腧穴重合。如《靈樞·本輸》所述「節之交,三百六十五會」,指人體節段間的小溪處可演化為腧穴。例如「後溪」穴名即取其位於第五掌骨小頭後方凹陷之意,符合小溪「骨隙間氣血所注」的特徵。 -
生理功能
- 氣血輸布:小溪為衛氣與營氣運行的次要通路,輔助大經絡調節局部氣血。
- 緩衝作用:筋肉關節的微小間隙能減緩運動摩擦,中醫視此為「津液濡潤」的表現。
- 病理反應點:外邪侵襲時,小溪處易先出現酸楚、壓痛,如《傷寒論》中「支節煩疼」可能與小溪氣血滯澀相關。
典籍理論延伸
- 《類經》註釋:「肉之小會為溪,肉之大會為谷。」強調小溪與鄰近組織的聯動性。
- 清代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指出,針刺時需「尋隙而入」,此「隙」即包含小溪結構,說明其臨床定位價值。
現代中醫應用
小溪概念雖源自古籍,但現代針灸學仍沿用其原理。如「阿是穴」的取穴原則,常循按筋肉骨縫間的壓痛點(小溪變異處)施治。此外,推拿手法中的「撥筋通絡」,亦重視鬆解小溪周圍的氣血瘀滯,以恢復關節靈活。
(全文聚焦中醫理論,不涉西醫解剖或保健建議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