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小邪」之詳解
一、定義與內涵
「小邪」為中醫經典中之病證名詞,意指邪氣輕微或病位較深之邪,與「大邪」相對。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載:「凡刺小邪日以大,補其不足乃無害。」說明小邪之特性需以漸進調治,強調補益正氣以消弭其害。此概念亦見於《金匱要略·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並治》:「大邪中表,小邪中里。」揭示病邪有表裡深淺之分,小邪多侵襲臟腑裡層,反映其病勢隱伏、病程纏綿之特徵。
二、病理特性與臨床意義
- 邪氣輕微,病位深裡
小邪雖名為「小」,然其致病特點在於多犯裡證,如內傷雜病或臟腑功能失調。《內經》提出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,小邪常乘人體正氣不足時內侵,尤見於氣血虛弱或陰陽失和者。其症狀多隱晦,如長期倦怠、微熱不退、食欲不振等,需細辨其病機。 -
與大邪之對應關係
張仲景將外感病邪分為「大邪」「小邪」兩類:- 大邪:多指六淫外邪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,病位淺表,症狀急劇,如太陽病之惡寒發熱。
- 小邪:屬內生之邪或外邪內陷,如情志所傷、飲食勞倦致氣滯血瘀,或風寒由表入裡化熱,病勢緩而深,如少陰病之脈微細、但欲寐。
三、治療原則
《靈樞》提出「補其不足」為治小邪之要旨,即以扶正為主,輔以祛邪。臨床治法包括:
- 針灸調理:選取足三里、關元等穴,益氣培元;若邪鬱裡熱,可刺絡放血以瀉實。
- 藥物配伍:依病機選方,如氣虛用小建中湯溫補,血瘀用桂枝茯苓丸化瘀,務求「緩攻其邪,固護根本」。
四、與其他中醫概念之聯繫
小邪之論與「伏邪」「微邪」相關:
- 伏邪:潛藏體內已久,待時而發,如溫病學之春溫伏邪;小邪則未必伏藏,但病勢相似。
- 微邪:泛指邪氣輕淺,未必涉及病位深淺,如《傷寒論》中「邪氣微者」;小邪則特指裡證之輕邪。
五、經典古籍之論述
除《靈樞》《金匱》外,《黃帝內經》亦論及「正邪」(正氣不足所生之邪),與小邪互為表裡。後世醫家如李東垣《脾胃論》進一步闡發「內傷小邪」之說,認為飲食勞倦傷脾,致虛邪內生,當以甘溫補中為治。
綜言之,「小邪」一詞體現中醫對病邪層次與深淺的細膩辨析,其理論深植於陰陽表裡、正虛邪實之框架,為臨床辨證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