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催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催生

催生為中醫婦科治療學術語,指通過內服藥物或其他療法,助益孕母氣血,促使胎兒順利娩出之法。此法主要用於產程遲滯、母體氣力不繼,或胎位雖正而久產不下等情況,旨在調和氣血、提振產力,以達「順產」之效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分娩順利與否,與母體氣血充盈、經脈通暢密切相關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云:「產難者,因兒轉身,將兒枕血塊破碎,與胞中敗血壅滯,兒不能生。」若產婦氣虛血弱,或氣滯血瘀,皆可導致產程延長。此時,催生藥物多從「補氣活血」「行氣化瘀」入手,助母體恢復產力,推動胎兒娩出。

古籍記載與應用

宋代醫家楊子建於《十產論》明確提出:「催生者,言欲產時,兒頭至產門,方服藥催之。或經日久產,母困倦難生,宜服藥以助其血氣,令兒速生。」此論強調催生時機需把握於「兒頭至產門」之際,並針對母體疲憊、氣血耗損之證,以藥物輔助。

明代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闡述:「產時交骨不開,或陰氣不足,血枯氣滯者,當用加味芎歸湯、滑胎煎等方。」其中,「加味芎歸湯」以當歸、川芎為主藥,補血活血;「滑胎煎」則含枳殼、當歸等,具行氣寬中、潤滑產道之效。

常用方藥與治法

  1. 補氣活血

    • 佛手散(當歸、川芎):活血行氣,為催生基礎方。
    • 蔡松汀難產方(黃耆、當歸、茯神、黨參等):益氣養血,適用於氣虛乏力者。
  2. 行氣化瘀

    • 催生飲(枳殼、當歸、川芎、大腹皮):理氣寬胞,促進宮縮。
    • 脫花煎(紅花、牛膝、車前子等):化瘀通絡,助胎下行。
  3. 外治輔助

    • 針灸:取合谷、三陰交等穴,調節氣機,增強宮縮。
    • 按摩:按揉腰骶部或特定穴位,緩解滯產。

辨證要點

催生需辨明虛實:

  • 氣血虛弱:產程長、宮縮無力、面色蒼白,宜補氣血。
  • 氣滯血瘀:腹痛劇烈而產程不進,舌暗脈弦,宜行氣活血。

中醫催生之法,重在「因勢利導」,非強行攻伐,而是順應產機,輔助母體自然分娩。歷代醫家累積豐富經驗,結合辨證論治,使此法成為中醫產科特色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