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針

小針,古稱微針,為中醫傳統針具之一,最早見載於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:「小針之要,易陳而難入。」此處所指之「小針」,乃古代針灸療法中所使用之細小針具,其形制纖巧,操作細膩,專用於刺激經絡腧穴,以調和人體氣血陰陽。

源流與形制

小針屬「九針」之一,為古代醫家根據不同病症特性所設計之針具。其形制較「毫針」更為精巧,針身細如髮絲,針尖銳利而輕靈,適宜淺刺及精準施術,多用於輕症或體弱患者。《黃帝內經》中強調,小針之用重在「調氣」,須手法輕柔,遵循「刺虛者須其實,刺實者須其虛」之原則,以達補瀉之效。

理論基礎

小針之施術,核心在於中醫經絡學說。根據《靈樞·經脈》所述,人體十二正脈與奇經八脈構成氣血運行之通路,而小針透過刺激特定腧穴,可疏通經絡、調節營衛。其作用機轉包含:

  1. 通調氣機:針刺引發「得氣」反應,促使經氣流通,解除局部滯澀。
  2. 引導氣血:藉由補瀉手法,引導氣血趨向病所或疏散邪氣。
  3. 平衡陰陽:依《內經》「從陰引陽,從陽引陰」之法,調整臟腑功能之偏盛偏衰。

臨床應用

小針因其細微,適用於敏感部位或需輕緩刺激之症,如頭面部、手足末端之穴位。歷代醫家亦發展出特殊針法,如:

  • 透穴刺法:一針貫穿兩穴,增強經氣聯動。
  • 浮刺術:淺層刺激,適用於表證或皮膚病症。

醫籍考據

除《靈樞》外,《針灸甲乙經》進一步闡述小針操作細節,強調「持針之道,堅者為寶」,意指運針時需指力沉穩,方能精准控針。後世醫家如明代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,亦收錄小針變通之法,融入溫針、彈針等手法,豐富其臨床內涵。

小針之名雖古,然其理念仍影響現代針灸,如日式「管針」或韓國「風針」,皆可見小針輕靈特性之延續。此類針具雖形制演變,然其「以微調宏」之治療哲學,始終根植於中醫學之整體觀與辨證論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