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指(中醫概念詳解)

一、基本概念

小指為人體手足末節之第五指(趾),於中醫典籍中又稱「小指之端」或「小指外側」。其概念包含以下兩個主要範疇:

  1. 手部小指

    • 位於手掌最外側,為手太陽小腸經之起端。《靈樞·經脈》載:「小腸,手太陽之脈,起於小指之端。」此處經脈循行與小腸功能密切相關,反應該經氣血盛衰。
  2. 足部小趾

    • 為足之末端第五趾,屬足太陽膀胱經所過之處。《靈樞·經脈》云:「膀胱足太陽之脈……循京骨至小指外側。」其經氣運行與膀胱功能相繫,亦與人體陽氣輸布有關。

二、經絡聯繫與生理意義

(一)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小指

  1. 經脈循行

    • 起於小指外側端(少澤穴),沿手外側上腕,出尺骨莖突,直上沿前臂後緣,經肘關節外側,上肩胛。
  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指出,少澤穴為小腸經之井穴,主「治癰腫、喉痹、目赤生翳」,顯示小指端對熱證的調節作用。
  2. 功能關聯

    • 小腸經主「泌別清濁」,小指區域異常(如麻木、疼痛)可能反映小腸受盛化物功能失調。
    • 臨床觀察中,小指屈伸不利或關節腫脹,常與心熱下移小腸(如口舌生瘡、小便短赤)相關。

(二)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小趾

  1. 經脈循行

    • 膀胱經分支從外踝後方下行,經足跟、足小趾外側(至陰穴),與腎經相接。
    • 至陰穴為膀胱經之井穴,《類經圖翼》載其能「正胎位,療頭目」。
  2. 功能關聯

    • 膀胱經為「巨陽」,主一身之表。小趾僵硬或寒涼,可能提示衛陽不固,易感外邪。
    • 足小趾與足少陰腎經相表裡,其形態(如扁平、變形)可間接反映腎氣狀態。

三、診斷意義

(一)手小指異常與病症

  1. 小指麻木或刺痛

    • 多因風寒濕邪侵襲手太陽經,或氣血瘀滯(見於頸肩綜合征)。
    • 長期使用電子產品導致經筋勞損,亦可見小指拘急。
  2. 小指色澤變化

    • 蒼白為氣血虛弱;青紫多屬寒凝或血瘀;紅腫熱痛則為熱毒壅滯(如癰疽初起)。

(二)足小趾異常與病症

  1. 小趾外翻或變形

    • 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骨錯縫」可致足趾畸形,與膀胱經氣不暢、腎精虧虛相關。
  2. 至陰穴區域壓痛

    • 常見於胎位不正、頭痛項強,乃經氣逆亂之象。

四、古籍文獻佐證

  1. 《靈樞·經脈》反覆強調小指(趾)作為經脈起止點的重要性,如「腎足少陰之脈……循內踝之後,別入跟中,以上踹內,出腘內廉,上股內後廉,貫脊屬腎,絡膀胱」。此處雖未直言小趾,但膀胱經與腎經的表裡關係,仍間接影響足小趾功能。

  2. 《針灸大成》載:「少澤穴主目生白翳,臂痛不能舉。」說明小指穴位對肢體及五官病症具有遠端調治作用。

此概念體系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經絡學說」的深度結合,臨床需結合四診綜合辨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