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趾次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趾次趾
小趾次趾,又稱次小趾,為人體足部之第四趾,屬中醫經絡學說中足少陽膽經所循行之部位。此名首見於《靈樞·經筋》,載曰:「足少陽之筋,起於小趾次趾,上結外踝。」意指足少陽經筋之起始處,自第四趾端向上循行,繞外踝而結聚,再沿下肢外側上行,散布於軀幹與頭面,聯繫膽腑經氣之運行。
經絡關係與中醫理論
在中醫經脈系統中,小趾次趾為足少陽膽經之起點。足少陽膽經屬少陽經,主樞機,司氣機之升降開闔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,膽經「主決斷」,與肝臟相表裏,共調情志疏泄。其經氣始於第四趾外側之「足竅陰穴」(井穴),沿足背至丘墟、陽輔等穴,上貫膝外,過脅肋,最終抵頭側。此經若氣血失和,可現偏頭痛、脅痛、下肢外側麻痺等症,臨床常以針刺或艾灸調之。
此外,中醫「經筋理論」指出,足少陽之筋「結於外踝」,主司下肢運動功能。若經筋受邪(如寒濕凝滯或外傷),可致第四趾屈伸不利、足背緊掣,甚則牽引外踝疼痛,此即《靈樞》所言「經筋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」。
與其他趾部之區分
中醫對足五趾的命名與歸經具嚴格區分:
- 大趾(第一趾):屬足厥陰肝經,起於「大敦穴」。
- 次趾(第二趾):屬足陽明胃經,起於「厲兌穴」。
- 中趾(第三趾):亦歸胃經所過。
- 小趾次趾(第四趾):屬足少陽膽經。
- 小趾(第五趾):屬足太陽膀胱經,起於「至陰穴」。
此劃分體現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原則,臨床取穴或診察時,常據趾部異常(如壓痛、變形)推測相應經脈病變。
古今應用與文獻佐證
除《靈樞》外,明代《針灸大成》亦強調足竅陰穴「在足小趾次趾外側,去爪甲角如韭葉」,為膽經氣血所出之井穴,針刺可瀉膽火、治目赤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明,足少陽經筋病候多因「風寒濕邪襲絡」,當以溫通為治。
綜言之,小趾次趾雖為肢末細微之處,然在中醫整體觀下,其與膽經氣血、筋脈功能密切相關,為診療與養生不可忽視之環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