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中

小中為中醫病名,屬中風輕症,指風邪侵襲人體程度較淺,未深入臟腑血脈,僅影響四肢手足,病勢相對輕微。此證雖名為「中風」,然與卒中、大中風等重症有別,其病因多為外感風邪,或因內傷氣血失調,致使經絡氣機不暢,表現為手足麻木、活動不利,或輕度偏癱,然神志尚清,無昏仆之危。

病因病機
小中之發病,主要因正氣內虛,風邪乘虛而入。風為百病之長,善行而數變,若兼夾寒、濕、熱等邪,更易滯留肌表經絡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中風源流》指出,此證「止及手足」,乃因邪氣未犯臟腑,僅流連於肢節腠理之間。此外,情志失調、飲食勞倦致氣血虧虛,或痰瘀阻絡,亦可能誘發小中,然病位較淺,未及根本。

治療原則
小中治療首重「輕清宣散」,忌用峻烈祛風之藥(如全蠍、蜈蚣等),恐其藥性猛銳,反引邪入裡,耗傷氣血。應以平和之劑疏調經絡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因其輕而揚之」。常用方劑如 大秦艽湯 ,以秦艽、防風等風藥輕宣外邪,佐以當歸、白芍養血和絡;若兼痰濕,可佐半夏、陳皮化痰通絡;氣虛者加黃芪、白朮益氣固表。針灸可取合谷、曲池等穴調和氣血,疏通陽明經氣。

與其他中風證之鑑別
小中與中臟腑之閉證、脫證迥異。後者多見神昏、口噤、二便失禁等危候,病位深及五臟;而小中僅限肢體局部,無神志障礙。此外,痺證亦見肢體麻木,然多因寒濕凝滯,痛感明顯,與風邪走竄之小中不同。

小中之預後通常良好,然若調治失當或體質持續虧虛,可能邪氣漸深,轉為中絡、中經之重證。故早期調理氣血、疏風通絡,實為關鍵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,故養血活血之法,亦常貫穿於小中之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