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中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小中風(中醫名詞詳解)
定義與病機 小中風在傳統中醫學中又稱「中風先兆」、「小卒中」,是一種突發性但短暫的腦部氣血失調證候。《黃帝內經》中早有「微風」之記載,與本病頗為相似。其核心病機在於臟腑氣血逆亂,導致腦竅暫時失養,然因未至經脈閉阻之程度,故症狀多能自行緩解。與西醫學所稱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」(TIA)有相通之處。
臨床特徵 本病最具辨識度者為「旋見旋止」之特性,具體表現為:
- 頭目方面的症狀:突發眩暈如坐舟車、視物昏花或眼前發黑,古籍稱之為「目瞑」。
- 神識方面的表現:可出現短暫神識昏蒙,甚者跌僕倒地,然多能隨即自行清醒,不似中風之深昏迷。
- 肢體感覺:或有一過性肢體麻木不仁,但無持久性癱瘓。
- 言語功能:偶見舌強言蹇,但轉瞬即復。
病因辨證 中醫認為本病發生與下列因素密切相關:
- 風火相煽:肝陽化風,挾痰火上擾清竅。《素問》云: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,道出其與肝系病變之關聯。
- 痰瘀阻絡:恣食肥甘致痰濁內生,或氣滯血瘀,致使腦絡暫不通利。元代朱震亨提出「痰濕生熱,熱生風」之說,正合此機。
- 氣血虧虛:氣虛則推動無力,血虛則腦失所養,此乃《靈樞》「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」之具體表現。
- 陰陽失調:年過四旬,陰氣自半,陽亢於上,陰虧於下,發為眩暈跌僕。
鑑別診斷 須與下列證候作區別:
- 真中風:二者皆有昏僕之症,然真中風者多見口眼喎斜、半身不遂等持續性症狀,且昏迷難醒。
- 癲癇:發作時多見四肢抽搐、口吐白沫,醒後常有倦怠嗜睡,與小中風之「旋即如常」不同。
- 厥證:多以氣機逆亂為主,常見面色蒼白、肢冷汗出等陽氣不達四末之象。
中醫分型 歷代醫家根據病機差異,將本病分為數種證型:
- 肝陽暴亢型:症見面赤頭痛、煩躁易怒、舌紅苔黃,脈象弦硬。
- 痰濕阻絡型:表現為胸悶嘔惡、頭重如裹、舌苔白膩,脈滑或濡。
- 氣虛血瘀型:常見氣短乏力、唇甲色暗、舌有瘀斑,脈澀無力。
- 腎精虧虛型:多見耳鳴健忘、腰膝酸軟、脈沉細。
發展轉歸 《醫林改錯》指出:「元氣既虛,必不能達於血管,血管無氣,必停留而瘀」,說明若未經調治,小中風常為大中風之先導。明代醫家張景岳所謂「非風」之論,實已包含對本病轉歸之觀察。其發展大致有三:
- 反覆發作,終致真中風。
- 經適當調攝,發作漸疏乃至消失。
- 因情志刺激或勞倦過度,猝然轉為中臟腑之危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