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中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小中風,又稱為「中風候」、「中風先兆」、「中風先症」、「中風先兆證」,是指突然發生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,臨床表現為一過性肢體麻木、無力、偏癱、失語、共濟失調、意識障礙等,症狀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。

小中風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,其發病率和致殘率均較高。其發病原因主要包括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心臟病等。這些疾病會導致腦血管硬化和狹窄,從而引起腦供血不足,進而導致小中風的發生。

小中風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、手術治療、介入治療等。藥物治療主要包括降血壓藥、降血脂藥、抗血小板聚集藥等,可以改善腦血管的血流狀況,預防小中風的發生。手術治療主要包括頸動脈內膜剝脫術、顱內動脈支架植入術等,可以擴張狹窄的腦血管,改善腦供血,預防小中風的發生。介入治療主要包括血管成形術、支架植入術等,也是可以擴張狹窄的腦血管,改善腦供血,預防小中風的發生。

小中風的預防方法主要是控制好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心臟病等基礎疾病。除此之外,還應該戒菸限酒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適當運動,均衡飲食,增強體質,提高自身免疫力。

小中風的危害主要包括:

  • 可導致腦梗死、腦出血等嚴重併發症;
  • 可導致肢體功能障礙、失語、癡呆等後遺症;
  • 可增加死亡風險。

因此,小中風患者應積極治療,預防併發症,提高生活質量。

以下是小中風的古籍記載: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:「風者,百病之長也。風之所勝,常先犯人之陰也。故風之為病,常先犯人之足太陽之脈,而後至於足少陰之脈,此風之常也。」
  • 《傷寒論》:「太陽病,頭痛,發熱,汗出,惡風,脈浮,不惡寒者,名曰中風,風為陽邪,陽主汗,故汗出;風性善行,故惡風;風性善行,故脈浮;風性善行,故不惡寒。」
  • 《金匱要略》:「中風,手足麻木,口眼喎斜,半身不遂,言語謇澀,或失音,或不省人事,或昏睡,或甚至死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