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催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催乳
催乳為中醫治療產後缺乳之方法,亦稱「通乳」或「下乳」。中醫認為,乳汁之生成與運行與氣血、經絡及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尤其以肝、脾、胃三臟為主。若氣血充盈、經絡通暢,則乳汁分泌正常;反之,則可能出現缺乳之症。臨床上,產後缺乳主要分為「氣血虛弱型」與「肝郁氣滯型」兩大證型,其病因病機及治法各異。
1. 氣血虛弱型缺乳
此型多因產婦素體氣血不足,或產後失血過多,以致氣血虧虛,無以化生乳汁。其癥狀特點為乳汁稀少甚至全無,乳房柔軟無脹感,面色蒼白或萎黃,唇甲淡白,神疲乏力,食慾不振,大便溏薄,舌淡苔薄,脈細弱。
治法:以補氣養血為主,佐以通絡下乳。
方藥:常用「通乳丹」加減。該方以人參、黃耆補氣,當歸、麥冬養血滋陰,木通、桔梗通絡利乳。若兼脾虛濕盛者,可加白朮、茯苓以健脾化濕;若血虛甚者,可酌加熟地、白芍以增強補血之效。
2. 肝郁氣滯型缺乳
此型多因產後情志不暢,肝失疏泄,氣機郁滯,導致乳絡阻塞,乳汁運行不暢。其癥狀特點為乳汁分泌不暢,乳房脹滿硬痛,甚或觸之有結塊,胸脅脹悶,精神抑郁,或伴低熱,舌質偏紅,苔薄黃,脈弦或弦數。
治法:以疏肝解郁為主,佐以通絡下乳。
方藥:常用「下乳湧泉散」加減。該方以當歸、白芍養血柔肝,柴胡、青皮疏肝理氣,穿山甲、王不留行、通草等通絡下乳。若乳房脹痛甚者,可加蒲公英、夏枯草以清熱散結;若氣郁化熱者,可加黃芩、梔子以清泄肝熱。
其他輔助療法
除內服中藥外,中醫亦常配合針灸、推拿等外治法以增強療效。
- 針灸:可取膻中、乳根、少澤等穴,以調暢氣血、疏通乳絡。
- 推拿:可於乳房周圍施行輕柔按摩,以促進局部氣血運行。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乳汁為氣血所化生,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婦人乳汁,乃衝任氣血所化。」故氣血充足與否直接影響乳汁分泌。此外,足陽明胃經循行於乳房,故脾胃功能強健與否亦為關鍵;而肝主疏泄,與乳汁排泄密切相關。因此,治療缺乳需綜合調理氣血、疏肝健脾,方能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