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小炷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小炷灸

定義與源流

小炷灸乃艾灸療法之一種,特指運用較為細小之艾炷施行灸治的方法。此法源遠流長,早在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所著《備急千金要方》中即有明確記載:「小弱,炷乃小作之。」意指對於體質較弱者,當選用小號艾炷施灸。此論述不僅確立了小炷灸的基本應用原則,亦展現古人對灸法治療的個體化思考。

技術特點

小炷灸技術核心在於艾炷之精細製作,標準小炷直徑通常在0.5厘米以下,高度約0.3-0.5厘米。其製作講究艾絨之緊實度與形狀規整,需手法純熟方能製成既小巧又不失燃燒穩定性的優質艾炷。此類小炷燃燒時間較短,約3-5分鐘,但熱力集中,穿透性強,尤適合特定穴位與特殊人群。

臨床應用

適應證候

小炷灸主要應用於虛證、老人、幼兒及體質敏感者。在五臟調理方面,特別適合心腎陰虛、肺脾氣弱等證型。對於頭面部穴位如印堂、太陽,以及手足末端如少商、隱白等穴位,小炷灸實為首選之法。

配穴原則

常與補益類穴位配合使用,如足三里、氣海、關元等大補元氣之穴,以小炷多壯之法緩補之。在經絡選擇上,多應用於陰經穴位,尤以任脈、脾經、腎經為要。

治療機轉

從中醫理論分析,小炷灸通過溫和持續的熱刺激,達到激發經氣、溫通經脈之效。其作用機制在於「少火生氣」,細小的熱刺激能促使人體正氣漸生,避免「壯火食氣」之弊。在氣血調理方面,小炷灸能以較為和緩的方式調動衛氣,逐步通調營衛,適合需要長期調理的慢性虛損性疾病。

古今演變

歷代醫家對小炷灸各有發揮,宋代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強調其用於眼周穴位之安全性;明代《針灸大成》則記載了小炷灸與藥灸結合的複合技法。當代臨床更發展出小炷隔物灸等多種變通應用,在保持傳統特色的同時,適應現代治療需求。